2020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教案 《从军行(其四)》

时间:2022-12-04 01:13: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军行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 留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 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 留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 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让同学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始终并称齐名。 3,王昌龄背景介绍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头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 最终本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

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

从军行 (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接受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奇异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接受了层层深化、反复渲染的手法,制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白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远眺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简洁引起人的孤独 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经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哽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召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把握不住,最终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终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57b7c37ee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