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的隐蔽性及对策探究

时间:2022-05-29 21:23: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校园欺凌的隐蔽性及对策探究

作者:王树

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0年第09

[ ] 校园欺凌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校园欺凌的隐蔽性一般分心理的隐蔽性和行动的隐蔽性。笔者经过大量调查分析,就校园欺凌隐蔽形式和干预对策进行一下探究。 [关键词] 欺凌;心理;行动;隐蔽性

校园欺凌事件近年来在中小学频发,社会影响极坏,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如何有效地防止校园欺凌,保护学生免遭伤害,成为备受家长、学校和社会关注的问题。欺凌行为反复性、隐秘性以及双方力量的不均衡性是校园欺凌的共性特点。校园欺凌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往往在欺凌事件发生后,家长和教师才发现问题,在处理问题上总是滞后一步。隐秘性是校园欺凌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最难对付的一个难题。为此,掌握校园欺凌的一般规律和探索早期干预的方法成为尤为重要的课题。笔者经过大量调查分析,就校园欺凌隐蔽形式和干预对策进行一下探究。 一、心理的隐蔽性及其对策

这种隐蔽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欺凌发生前,同学之间产生摩擦或冲突后,有些学生不愿意当场解决问题,而是选择了怀恨在心、秋后算账,先在心理上隐蔽下来,心里埋下了一枚定时炸弹,一旦机会成熟就爆发,从而实施欺凌行为,造成无可挽回的恶果。二是欺凌发生后,身体的伤害往往是可以被教师和家长发现的,而精神的折磨和心灵的伤害就不是很容易看得出来的,孩子长期备受煎熬却选择沉默,不愿说或不会说,教师和家长便无从得知。这就是说欺凌前欺凌者的心理和欺凌后被欺凌者的心理都具有隐蔽性。

为什么欺凌者不在矛盾发生初解决问题?这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同学之间免不了产生一些误会、摩擦或冲突,很多问题会当场妥善解决,而有些学生选择了秋后算账,留下后患,最终的角色变成了欺凌者。主要原因是他当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妥善方法,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育不完善的阶段,处于叛逆期的学生面对矛盾更是容易有一些过激行为。而作为被欺凌者为什么也往往会选择沉默?一是不敢说。遭受欺凌后告诉家长怕被父母看不起,告诉老师怕老师保密不好被欺凌者报复。也担心被其他同学说成打小报告”“小题大做。面对欺凌与侮辱,如果选择了反抗或告发,反而会带来施暴者更加凶狠的群殴。二是不愿说。遭到欺辱不知道应该跟谁说或怎么说,他们不知道谁是值得信任的人,谁能够给予他们强有力的支持,谁能真正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耻于向家长或教师求助,出于被欺凌的羞耻,他们的选择是忍。如果受害者选择一忍再忍,长期被欺凌而选择沉默不去举报,那么再完善的治理机制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欺凌的恶魔依然会肆无忌惮地继续荼毒那些势单力薄的未成年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99f527952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