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为人师也为我佛 2022年初,我校四位教了十来年书、年过三十岁的教师自我感觉生活状况很不如意:十年的教书生涯磨去了曾经的朝气与锐气,职业的倦怠时常袭来,生活过得空洞无趣,内心在挣扎,充满了恐慌和痛苦,不知今后的路何去何从。百无聊赖中看到了林崇德教授提出的优秀教师成长模式: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他们的心动了,但并没有行动。再后来,叶澜教授的一句“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让他们播种下行动的种子,有人开始笨拙地在本子上、电脑上写下了生平第一篇反思和随笔。 很快三年过去了,教授的名言在实践中是否兑现呢?曾经一起在反思的马拉松征途上跑步的人,有人中途掉队了,有人干脆放弃了,坚持下来的四个人,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师,但变化是明显的。三年的时间,他们买了很多书,读了很多书,既有经典的教育专业理论书籍,也有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随笔,阅读的范围也从单纯的教育学逐渐向哲学、文学、诗歌、散文等方面辐射,涉猎较广;三年时间,他们每天翻阅着十来种专业杂志和报纸,交流着、争辩着,眼界和思维大大开阔了;三年时间,他们时断时续地书写着,上传到专业网站或是个人博客,与同行交流着,碰撞着,向专家请教着,学习着;三年的时间,他们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在报刊上发表了文章,挣了平生第一笔稿费,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了惊喜。有人保存了稿费复印件以示纪念,有人用稿费为家人买了礼物,有人把稿费拿出来和办公室同事共乐。无形中,他们的形象在家人同事中变得“高大”了,也为自己增添了“吹嘘”的资本,而由此引发的更多的“化学反应”仍在延续着。 王老师将发表的教育教学随笔作为课堂教学资源,增强了课堂的情趣,促进课堂的变化,还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种下了写作的种子。勤奋的杜老师,每天写一篇千字文,还免费出版了一本薄薄的教学随笔。他们发现着教育的美,触摸着教育的美,倾听教育的美,也欣赏着教育的美。三年前的空虚无聊慌张没有了,代之以从容、自在和大气。 他们不知优秀教师的标准是什么,不深究名师之“名”指向什么,也不认为自己就是优秀教师和名师,他们就这样以自己的方式自自然然地行走着,不急不躁,不文不火,过着朴实却也充实的读、思、写的生活。 杜老师已经调离我校,成为另一所学校的校长,也成为本地区极具思想又勇于践行的校长,他已经不再追求发表几篇文章挣得几个稿费或是拥有多少粉丝。他开设校本课程,自己主讲唐诗宋词、《道德经》《弟子规》《三字经》《论语》;他开办读书沙龙,辐射带动青年教师过着读书思考写作实践之路;他也在提炼着自己的教育,书写着自己的教育人生,每年他出一本新书,十年来,他已经积下了厚重的人生,有八本书出版。有意思的是,有一年教育局为学校配书,他的书竟也在其间,对此,他淡然而笑。 教数学的惠老师,模仿着巴金,背诵着《古文观止》,天天泡图书馆,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他用诗歌叙述着教育生活。几年前,他平均每天写两首诗,累积公开发表诗歌八百多首,还出版了诗集,加入了省作协。2022年端午节,惠老师发表在《中国作家》上的诗作,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第四届“端午诗会”上,被著名朗诵家朗诵。他已经成为本地区小有名气的诗人,每年的稿费收入两万多元。十年的坚守,可谓是名利双收。对此,他说,我依然在路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a20f32313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