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自己:傅佩荣《从自我出发》 作者:TigerWoods 原文:http://www.i170.com/user/tigerwoods/Article_123287 认识你自己:傅佩荣《从自我出发》 前几天买了几本傅佩荣老师的书,都是关于“自我”的。 其实,人生开始的时候比较难,在于难于和别人、和外物相处,但是等到人能够适应环境了,能够生存下来后,真正阻碍自己的、真正觉得自己是否快乐的就不是外物、不是旁人、不是环境了,而是自己了,因此对于“自我”的了解、把握和管理就成为一门重要的人生课程,而傅佩荣老师的这几本书都是很好的教材。 本书从认识自我、自我定位、自我成长、自我超越等几个部分来讨论,说理透彻,言简意赅,读来就如老师在耳边娓娓道来,让人受益匪浅。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更重视的是家庭(伦理),而非更大的国家和更小的个人(个体),因此“自我”这个词汇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总是让人感觉有点不好的意思,比如刚愎自用、比如武断、比如专横。。。傅佩荣老师从“我是谁”开始展开了探索内心的旅程,让我们在黑暗中打开一盏灯,关照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内心究竟想的是什么,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相信每个人在自己内心的旅程里都会有所收获的。 书中,傅老师依然是用很多古今中外的名言、哲句还有很多宗教、哲学、心理学的例子来说明一些道理,使这些道理让我们能够比较浅显的理解和接受。傅老师的书籍另外一个特点是他的书总是与现实结合的很紧密,让我们读来总是能够边读边与自己对比,边与我们身边的生活对照,让我们边读边反思,边看边成长。 进入21世纪,经济、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更多的关注了外在世界的变化。今天在与一位朋友聊天的时候他讲了一个道理也很有趣。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架天平,天平一边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天平另一边是自己得到的东西。如果想要的东西大于他得到的,人就不会快乐;如果得到的东西大于想要的东西,人就会快乐。其实至于说得到的东西有多少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只是要大于他想要的。朋友接着说,很多宗教信仰者和修行者在修行的主要内容是尽量减少天平一端——尽量使想要的那一段变小,达到极致就是想要的变成零,那样一个人就是在任何环境下、在何种处境里都会快乐,当然这一点很难做到,但是的确是一种方法。 我们总是有各种目标。并且随着“管理学”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更多的时候我们被各种“目标”左右着,包括年度目标、季度目标、月目标甚至周目标,而“一有外在的目标,内在的意义就会被忽略掉。内在的意义什么时候出现呢?只有在你珍惜现在的时候才能出现。”因此,珍惜你所有用的同样会让你快乐。 总之,我们生活的最终目的是使自己“成为自己”,要想“成为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人”,也就是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并且成为自己,真诚的面对自己,哪怕是一个不完美的自己,也要坦然的面对,欣然接受,那样我们的才会真诚的活着,也才会成为自己。苏格拉底说:和别人比,我只有一点智慧,就是知道我的无知。诚如德尔菲神殿门口的立柱上所刻的“认识你自己”,认识自我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心智成长的旅程中,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时空去拓展,但是,毕竟要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和双脚,好在,有很多良师相伴,比如傅佩荣。。。 傅佩荣老师在台湾针对这几本书的出版有一个讲座视频,非常不错,叫做《管理自我的潜能》,大家可以搜索去看一下,对于阅读本书很有好处。 标签:心智成长 | 浏览数(104) | 评论数(0) | 01-30 21:5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50e8dce98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