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

时间:2022-11-13 17:18: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悯农

——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微课目标:通过品读课文重点语句,理解古诗句,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微课内容

【课件呈现】悯农

——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同学们,你们了解唐朝诗人李绅吗?李绅做过两首诗,题目都叫《悯农》,以前我们学过的《锄禾》这首诗就是《悯农》其二。今天我们学习李绅的《悯农》其一。

【课件呈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点幻灯片)开头两句诗中“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的景象、劳动的成果,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通过前两句诗,很自然的让我们想到农民经过劳动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后两句诗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课件呈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点幻灯片)第三句补充前两句,全国土地都开垦,四海之内没有一处天地闲置着,荒地变良田,农民的辛勤劳动换来了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丰收景象。第三句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农民们总该丰衣足食了吧?可是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真是触目惊心!“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


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剥夺了农民的劳动成果,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使种出那么多粮食的农民饿死了呢?丰收的粮食上哪去了呢?诗中没有回答,但是答案是很清楚的。可以肯定的是:劳动成果被人夺走了,耕着不得食。“犹饿死”这三个字极为深刻的揭露了社会不公,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对劳动人民真挚的同情。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劳动者真令我们同情啊!

【课件呈现】这首诗触及到社会的根本问题,但是诗人没有空洞抽象的发表议论,而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通过前后对比来反映社会问题。春种秋收,人人见习,众人皆知。诗人却能把这种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与社会现状联系起来思考,从大丰收的景象中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发人深思,令人惊醒,不得不激发读者对劳动人们的同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5b3f380c3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