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 如切如磋 作者:孙双金 来源:《江苏教育》2020年第16期 《江苏教育》创刊70年了,可喜可贺!《江苏教育》如师长,如朋友,一路扶持、陪伴,提携着我,向着教育理想前行。 1991年,我的一篇文章《追求无止境》在《江苏教育》发表,直到从教近40年的今天,这篇征文的标题仍然代表了我从教的初心。 1988年,江苏省教育厅举办首届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那时的大賽可没有今天强大的后援团队,我记得不管是学校选拔,县市选拔,还是参加省里比赛,都是我一人“单打独斗”。即提前一天告知上课内容(均是教材之外的文本),利用一天时间独立备课,借班上课。没有网络,没有参考资料,没有任何人商量,完全凭个人的底蕴与素质。我很幸运,一路过关斩将冲入最终赛场。记得我执教的《小溪流的歌》,获得评委一致肯定,并让我第二天作为选手上展示课。晚饭时,《江苏教育》编辑部的许元新老师高兴地通知我第二天上课,并叮嘱我:“小孙,今天晚上李吉林老师和顾美云老师会对你的课提出完善的小建议。”在李老师和顾老师的点拨下,第二天我的教学异常成功。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在1989年《江苏教育》第5期的封面上刊发了我们6位一等奖选手的合影照片,旁边的文字对我的教学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孙双金在讲台前风度翩翩,光彩照人。他出众的才艺和缜密的思维把教学带入了艺术的殿堂。听他的课是艺术的享受。” 这段评语对我的课堂教学影响太大了!这是对我课堂教学权威的评价和肯定。同时,也指出了我教学最大的特色——具有教学艺术,为我下一步的课堂教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2000年,《江苏教育》马以钊主编和张俊平老师专程到丹阳师范附属小学,对我的课堂教学艺术做深入地采访报道。当时,张老师为了写好这篇报道,走进我的课堂听课,对学校师生做深入访谈,和我就教学艺术做推心置腹的探讨。通过两天的采访和交谈,张老师写出了我人生的第一篇教学专题报道——《为了将小学语文教学引入艺术的殿堂》。在这篇报道中,总结了我的三大教学艺术特征——形象性、情感性和独创性,并且对我的教学语言艺术、教学空白艺术、教学讲解艺术和教学结构艺术做出提炼,其中,对我的整体课堂教学艺术用了16字表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江苏教育》不仅指引着我的课改方向,还提炼和升华了我的教学艺术品格,扩大了我的教学艺术影响力。“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江苏教育》就是助我起飞的好东风。 2006年,《江苏教育》新开了一个“特级教师”专栏,内容包括特级教师成长故事、特级教师最得意的课堂实录、特级教师的教学主张。目的就是告诉读者:所谓特级教师,都是从最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6fd0c952d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