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说“狡猾” 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属小学 叶兰花 这是一节相约星期一的课。执教课文为《狐假虎威》。 听课的有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语文教导主任,以及相关教师,十来个左右。 其实,相约星期一是面对全校教师开放的,是骨干教师示范课展台,只要空课教师,都可以来听,十来个人,出乎我意料的少。 我心中窃喜。优点自然能传播出去,而缺点,则少一个听课老师,就会少了一份“危险”,因为看歪,人人都会。 但课堂“闹剧”还是出现了。 课到中程,丁关举手了。丁关是个让人喜欢又让人讨厌的孩子。他学习勤奋,思维活跃,但就是好问,常常问得你不知所措,如果老师不睬他举起的手,他又会自动站起来叫。我曾经吃过几次亏。因此看到他举手,我头就大了。丁关,你的问题,其实是老师的难关! 但众目睽睽之下,我不能熟视无睹。 “老师,我觉得书上用错了一个词,狐狸非常聪明,骗走了老虎,保住了自己的生命,怎么说他是狡猾呢?” 我的心咯噔一下愣住了,这是我教案预设中的“软肋”。 说真的,作为一名教师,或者作为一名读者,我也一直想不通作者或是编者,为什么在文章一开始就给予狐狸“狡猾”的定义,在强大的对手面前,它表现得那么沉着冷静,机智勇敢,不但拯救了自己,而且震摄住了老虎,让它不敢在森林中肆无忌惮地横行,这是多么值得称赞的壮举,特别是教过了课文《狼和小羊》之后,更是对狐狸敬佩有加,它到底何狡猾之有? 退一步说,如果它真的运用了狡猾的言语,难道有何过错吗?难道非得像那只可怜的小羊那样被狼吃掉后才引起人们的警醒吗? 偏见!作者的偏见,编者的偏见,世俗的偏见! 狐狸骗过乌鸦的肉,狐狸说过葡萄酸,狐狸也让熊丢掉了尾巴,但怎可一概而论。人中也有恶人,那么人就都是坏人吗? 而此时,所有听课老师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我身上,明显看出了他们眼中的困惑,也看到了些许“幸灾乐祸”。 好在学生明澈的目光给了我挑战“软肋”的勇气和灵感。 我就做一下“恶人”,为狐狸平反。 “丁关同学的问题提得很好。”我顿了顿说。“其实狐狸很机智,很聪明,说它狡猾,那肯定作者误用!” 我看到同学门都向丁关投去了赞许的目光。丁关的脸上流露出得意的神色——他钻进了我设的套。 “不过,”我继续说道,“你此时很得意,你说得意这个词好不好?” 丁关一下子呆在那儿,愣住了。“你别慌,‘得意’并不是不好,你现在的得意肯定是好的。而狡猾也一样,不一定所有的狡猾都是不好的。著名作家老舍就说他的两个孩子都狡猾可爱呢!” 同学们都洋溢了笑脸,听课老师也一笑而过,只有校长定定地看了我三秒,管他,暂且把丁关的关过了再说。 但我心中总有阴影,不知道我这样狡猾的回答是不是合情合理,更重要的是会不会给孩子们留下什么不好的印记,长大后对这样的解释甚至是对我这个老师有什么看法。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不能好心结恶果。 课结束后,我去找听课领导评课,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回避课堂中的这个焦点,我想,这也应该戏称是一种狡猾吧。 事实上,只要你多作一些留心,课堂中处处能见到“软肋”,上课者都各自用狡猾的课文分析游走于学生与听课老师的理解之间,评课者则各自用狡猾的理论解析游走于文本与上课老师之间。只要没有“丁关”,大家游戏课堂,心照不宣。反正,优点总能挖掘得到,好课总会评选出来,如此依赖,时间一长,狡猾便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市场化。而这些“软肋”,其实已成为理想课堂构建中很不协调的因素。去除这些因素,除了老师加强文本研究之外,还需要课本的编者、文章的作者以及社会大环境携手改正观点,变换视角,直面不当,不能因“此狡猾”而衍生出“彼狡猾”,而更重要的是教育领导、专家和同行,不能一方面期盼多一些“丁关”式的学生,另一方面又指望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通关高手”,演绎所谓的精彩课堂。这种矛盾的心理,难道不也是狡猾的某种体现吗? 但愿教育无狡猾,社会无狡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be371dc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