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单价、数量和总价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2例4,完成教科书P52“做一做”第2题,P55“练习九”第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知道单价、数量、总价的意义,初步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2.构建“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构建“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教科书P52例4。 师:你们能解答这两个问题吗?请列式计算。 【学情预设】根据乘法的意义学生能用乘法算式解决这两个问题。 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呢? 【学情预设】第(1)小题要求的是3个80元是多少元。第(2)小题要求的是4个10元是多少元。 2.揭示课题。 师:其实在我们刚刚解决的这个购物问题中存在着一种数量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单价、数量和总价)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会解决实际中关于单价、数量、总价的问题,通过解决例4中的数学问题,唤起学生对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找共同点。 课件再次出示教科书P52例4。 师:仔细阅读这两道题,你们找到它们的共同点了吗? 把自己的发现先和同桌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学生会发现这两道题都是关于购物的问题。 预设2:也有学生会发现这两个问题都是要求一共花了多少钱。 预设3:都是知道每件商品的价钱,要求的是买几件这样的商品要花多少钱。 预设4:都用乘法计算。 师:同学们可真会观察,发现了它们都是已知每件商品的价钱,要求买几件这样的商品要花多少钱。 2.建立概念。 师:我们把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的钱数叫做总价。(板书)你们能找到例题中的单价、数量和总价吗? 【学情预设】学生能说出篮球每个80元、苹果每千克10元是单价,3个和4千克是数量,求出的240元和40元是总价。 师:你们能理解这三个词的意思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学情预设】学生平时都有购物的体验,所以能理解并举例说明这三个量的意义。如去超市购物,价签上标明的一瓶酸奶8元就是单价,买了3瓶就是数量,最后收银员收了24元钱就是总价,等等。 超市购物小游戏 3.建立模型。 师:如果已知单价和数量,怎么求总价?已知总价和数量,怎么求单价?已知总价和单价,怎么求数量? 师小结: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三、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1.课件展示教科书P52“做一做”第2题。 先说出每道题中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再说说用什么数量关系式进行解答。 【学情预设】学生能说出题目中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但归纳数量关系式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2.课件展示教科书P55“练习九”第8题。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只会想到单买其中一种的思路,教师可提醒学生还可以两种搭配着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fe3288162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