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边缘区聚落景观的研究综述 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边缘区聚落景观的研究综述 1942年,韦文(Wahrwein)把城市边缘区定义为“明显的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的转变地带,50年代,奎恩(Queen)和汤姆斯(Tholna$)提出大都市区三地带学说:其地域结构由核心到外围分为市街密集的中心区域、郊外的城市边缘区和市郊外缘广阔的腹地,从地域结构上明确提出了城市边缘区的术语;G.A韦斯科(Wissink)在1962年称城市边缘区为“大变异地区”;英国的科曾(M.R.G.Conzen)于60年代提出城市边缘区不仅仅是一种解释城市土地利用景观变化的方法,而且是一种将复杂的城市发展过程有序化的手段。他认为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地域扩展的前沿,但这种扩展并非是稳步推进的,而是呈加速期、静止期、减速期这三种状态周期性地变化。为此,他将城市边缘区又划分为内缘区、中缘区和外缘区1,分别代表不同时期地域扩展的情况;1968年,R.J.普里奥(Pryor)提出了至今都被普遍采用的概念:“城市边缘区是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它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外围几乎没有城市居民住宅及非农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 1 城市边缘区的相关概念 城市边缘区(Urban Fringe),是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发生变化的过渡地带,它位于连片的城市建成区与外围纯农业腹地之间,几乎是完全的非农住宅、非农用地、非农产业的土地利用转换地区[1],又被称为城乡边缘带和城[2]乡结合部(City-country Fringe),也有少量学者将之称为“城乡周边地区”。 1.1边缘效应概念 “边缘效应”的概念源于生态学:“在边缘地带可能发现不同的物种组成和 [3]丰度,即所谓边缘效应。” 由于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钟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这一现象称为边缘效应(Edge Effect)。[4]边缘效应即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环境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5] 1.2 边缘区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与其周围地区越来越保持着一1 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边缘区聚落景观的研究综述 种非常深刻的互相依存的关系。在多名地理学家系统研究的基础上,1975年络思乌姆(L.H.Russwurm)研究发现,在城市地区和乡村腹地之间存在着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他在“城市边缘区和城市影响区”一文中描述了现代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明确了边缘区的概念[6](图1)。 边缘区的概念在研究中指在国际性城市、节点城市和区域城市周围存在着一个区域,目前对此类用地称为郊区、城乡结合部、边缘区等内容。边缘区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独特产物,是城乡互为渗透,城市化发展加速和城乡过渡的地带,这部分区域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城乡建设用地的高速扩张,目前是城乡建设中最敏感、规划管理最薄弱的地区。 图1 洛思乌姆区域城市结构 资料来源:顾朝林等著.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1995.10 1.3 城市边缘区概念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形态学中最重要的概念,指“城市核心建成区外围土地利用处于农村转变为城市的高级阶段区域,是城市发展指向性因素集中渗透的地带,是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市化的热点地区”。[7] 1.4 城市化概念 城市化,或称城镇化、都市化(Urbanization),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静态结果,它既有物质形态上的变化,又有制度层面、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变迁,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是由传统的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d6bdae7c2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