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班《有趣的沉浮》为例,探讨关键提问的设计与运用 孟帆 如何在探究式科学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如何在探究式科学活动中有效促进幼儿关键经验的建立„„在开展探究式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不断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也尝试开展了一些实践性的研究。下面,将以小班《有趣的沉浮》为例,分享我在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中如何尝试设计和运用关键提问,开展幼儿的探究式科学活动。 关键提问与幼儿生活经验衔接,引发幼儿探究兴趣 教师如果能在活动中,从幼儿已有经验出发,贴近幼儿生活,直指活动的核心目标,设计关键提问,架起科学概念与幼儿经验的桥梁,挑起幼儿的认知冲突,就能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并大胆提出问题。如《有趣的沉浮》活动中,我尝试用真实的生活情境作为导入,播放了一段自己孩子将她喜欢的东西(塑料鸭子、橡皮泥、钥匙、扣子等等)放进装有水的澡盆里的视频,并设计关键问题:“你们猜猜这些东西放入澡盆后会不会都沉在水底?”“如果不会都沉下去,那会是什么样的呢?” 运用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他们开始纷纷议论起自己相同的经历及发现:“小鸭子在水里会浮起来。”“玻璃球会在水底”„„。通过提问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场景现象,引发幼儿产生共鸣,设计并直接导入活动关注的问题,让幼儿从活动开始就进入对沉浮现象的关注与思考中,有效提高幼儿的探究兴趣。 关键提问的开放性与层次性,引发幼儿对探究主题的思考 小班幼儿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仅依靠想象与回忆熟悉的现象,对于小班幼儿还是比较有难度。于是,探究初期,我请小朋友自由选择一些自己喜欢并可以放入水中的物品,看看到底这些物品在水中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在幼儿进行自由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关键提问设计就更要具有开放性,最大程度的帮助幼儿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他们主动思考。 “你们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这样?”,这两个问题均没有统一答案,有着不同指向性和层次性,给孩子更多的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如:第一个指向“有什么发现”,需要孩子描述看到的不同的现象,如“插片玩具浮起来了;木头夹子也浮起来了;有的东西浮起来,有的东西在下面。”从幼儿的回答不难看出,他们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了不同材料的物品放入水中会发生不同的现象。第二个问题指向“为什么”,需要孩子结合看到的现象及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幼儿回答:“东西不一样,有的本身就可以浮,比如塑料的;轻的可能就浮起来了;大的浮起来,小的沉下去,插片大就浮起来,钱币小就沉下去„„”当孩子回答现象产生的原因时,各自看法不同,有的接近正确的理解,有的只是凭空的想象。面对幼儿各种不同的回答,能够很清楚的看到每个孩子不同的经验发展水平。 关键提问的适宜性,引发幼儿探究过程中的积极互动 提问的思路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用幼儿能听懂的词汇,能理解的问题。如:幼儿对材料的感知是探究活动开展的基础。在活动中,对材料的感知需要幼儿经过对同一形状不同材质的材料进行观察探究,发现他们的异同,从而进行试验的有效猜想与推测。一开始我提出的问题是“这些木球、泡沫球、玻璃球有什么一样的地方?”,重点想让幼儿发现这些球的大小都相同,从而更直观的让幼儿对观察结果进行判断。但这个问题提出后,幼儿都没有什么反应。于是我很快调整了问题:“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个问题提出后孩子的表现跟刚才有了很大的反差,积极踊跃的回答了他们的发现,“摸着感觉不一样,泡沫球有点渣;他们有的重,有的轻。”当孩子认识和感受实验的小球时,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哪些地方不一样,这也正是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的过程体现,“一样”之处的寻找更多的是需要幼儿借助差异比较的结果,进行归纳与总结,这体现更高层次的思维发展水平。一字之差,也许获得的是不同的互动结果。因此,在进行提问设计的时候,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发展特点,确保问题的适宜性,以更好的引导幼儿进行符合其思维发展特点的主动思考。 关键提问的针对性,引发幼儿集体与个别的思考 我们知道,活动中每个幼儿的前期经验不同,思维水平不同,决定了他们的表现也有所不同,怎样关注集体又兼顾个别幼儿,一直是组织活动比较难把握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活动中对孩子心中有数,注意倾听幼儿的想法,捕捉他们的独到之处,关键提问要有针对性。比如,在此活动猜想环节中,有个幼儿猜想三个球都会沉下去。于是,在实验验证环节时,我与他进行了单独沟通。 师:你觉得它们都会沉下去吗? 幼:我瞎猜的,我希望它们都沉下去。 师:为什么啊? 幼:沉下去好玩啊。 师:我们刚才第一个实验,放了那么多的东西,你发现它们都沉下去了吗? 幼:没有。不会所有的东西都沉的。这个泡沫球,它肯定是浮起来的。 师:哦,你为什么又觉得它会浮起来了呢? 幼:它轻啊,而且我见过这样的球浮起来,就是比它小一点。 师:那其他的球呢? 幼:玻璃球也许会沉吧,它比较重。木球会浮吧,刚才的木积木就没有沉。 师:那你试试看,看结果是不是跟你想的一样? 该幼儿开始把三个球分别投入到水盆中,然后高兴的说:“老师你看,泡沫球浮起来了,木球也浮起来了。呵呵,玻璃球沉了,它最重。” 对于幼儿的个别针对性提问,还要关注顺利完成实验的幼儿,针对他们,我会问问为什么,鼓励他们的分享,同时通过追问的形式,帮助他们进一步梳理关键经验。 师:你为什么这么高兴啊? 幼:老师,我全猜对了。 师:太棒了。让我分享你的发现,泡沫球和木球为什么会浮起来呢? 幼:泡沫球和木球都轻,所以它们都浮起来了。还有泡沫球最轻,它浮的最高,木球也轻,但它比泡沫球重点,所以它浮在了中间,你看!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这么小的差别都能看出来,一会儿一定告诉其他小朋友你的发现。 以上案例中记录的两个典型幼儿的事例,让我明白了,我们要在活动的开始就对有独特想法的幼儿心中有数,实验中关注特殊情绪、个别问题、需要帮助的幼儿,然后集中他们的发现和问题,再进行全体的交流,这样能以点带面,将科学现象的观察与实验引向深入,不断提升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科学研究的精神,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科学经验。 总之,正如拉瓦特里所说,“教师在最为适当的时候提出适当的问题,这样就有可能推动儿童在较高的水平上进行活动”。在探究式科学活动中教师的关键提问贯穿在整个活动的始终,成为支持幼儿探索结构化材料、积极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除了上述提到的重要考虑因素以外,教师还要注意倾听幼儿的回答,鼓励每个幼儿的主动思考,给予幼儿出错和分析原因、调整改正的机会,给予幼儿具体的反馈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幼儿成为真正探究的主体,让探究活动回归到孩子身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ea9a94d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