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案

时间:2022-10-25 03:05: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教师补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详见字词积累”)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第一部分(1):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9):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1、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明确: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4、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 ()结束语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 ()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情感。 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

自主预习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5)概括本诗的主旨. 乡愁

自主预习2

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

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是;乡愁是; 乡愁是;乡愁是; 3、小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5173153cf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