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作文 备课人:寿光市圣城中学 李洪祥 田柳镇邢姚小学 陈淑君 【课 型】习作指导课 【教学目标】 1.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2.通过写作,能够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话题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和《索溪峪的野》四篇课文,课文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我们生活在这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世界中,我们也时时在观察大自然的美景,倾听大自然的各种音响,在观察和倾听的过程中浮想联翩。 二、习作训练 请你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你可以把自己当成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也可以当成一种自然现象,想想它们在大自然中是怎样生活或变化的,想象它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走进音响世界:描绘、想象一下自己听到的各种各样奇特的大自然的声音。 三、习作讲析 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员 课前布置学生进行观察,可以是动物、植物,也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要求观察时能用心,能投入感情,把自己观察的过程变成亲近自然的过程,变成欣赏和陶醉的过程。如,观察一棵树时,可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观察: 看一看。选择一天中不同的时间认真仔细地看,随着光线的变化,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闻一闻。闻闻树皮、树叶,你闻到了什么气息?想到了什么? 摸一摸。摸摸树叶的纹理,摸一摸树枝的分叉,你感受到了什么? 还可以静静地在树下坐一坐,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 学生要细致地去感受这棵树的特点,感受树的周围以及生活在树上的小鸟、知了等小生命的气息。 四、习作指导 1.精巧命题 可以是:我是一棵××树;小树与鸟的对话;雪的自述;大自然的声音;蟋蟀在唱歌;听雨…… 2.习作要求 写景的文章,注意选取独特的视角,放飞想象的翅膀。 记事的文章,注意有顺序地把事情的经过记叙详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五、佳作欣赏 假如我是一棵树 假如我是一棵树,我会感受阳光的爱抚,我会感谢浮云的庇荫,我会享受清风的吹拂,我会珍惜雨露的洗礼。我要从容地走过我生命的四季。 在万物复苏的春,我抖擞着精神,迎接明媚的阳光。我没有花儿的美丽、小草的可爱,但我有一身绿叶和一腔激情。从季节开始,以苍天大地为证,以江河大川为鉴,我发誓,我要站稳大地,我要空气的清新,我要永葆山川的翠绿。我有时不被人们珍惜,但我知道我是人类不可缺少的。 在百花争艳的夏,我抖擞着翠绿,迎接炎热的太阳。蝉儿一声声的长鸣,与我作伴,我不再孤独。我愿意在酷热中,为路人奉上一片荫凉。看着人们脸上的笑容,我那被阳光灼伤的绿叶再也不感到疼痛。 在五颜六色的秋,我满身的绿叶,渐渐变黄,开始枯萎。它们投入大地的怀抱,只剩下孤单的树干。面对萧瑟的秋风,我冷得发抖,但我不向秋风低头。这时,我骨子里的倔强强悍起来,面对秋风的号叫,我毫不理会,只是默默为自己加油,坚守着当初的诺言。 在万物凋零的冬,我挺拔身躯,勇敢迎接漫天的风雪。北风肆意地呼叫,仿佛在向我示威,我毫不动摇。雪越下越大,像恶魔张牙舞爪,我毫不惧怕。我看见前方山崖上有一枝梅花,凌寒独放,芳香如故。我挺起胸膛,迎着肆虐的飞雪,与梅花一道执着地坚守信念。我睡着了。我梦见风儿习习,流水潺潺,又是美丽的春天。我沐浴着阳光,安适得仿佛初生的婴儿;我沐浴着春风,兴奋得好像英俊的少年。我在春光中尽情地撒娇、嬉戏,在春风中长满绿叶,绽放清新。 假如我是一棵树,我勇敢而无私;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明智而高尚;假如我是一棵树,我要为人们带去清凉;假如我是一棵树,我要献出我的一切! 领略声音之美 大自然里的声音是最美的。 轰隆隆,轰隆隆,这气势磅礴的是打雷的声音,就仿佛一支打鼓的乐队在天空上演出;下雨了,“滴答、滴答”这美妙的雨声总能勾起人们美好的回忆,自己就像在一个安静的、属于自己的空间里,静下心来听那雨声,多么温柔啊!在这充满一切完美音韵的世界中,我陶醉了。 坐在大树下,一阵阵清爽的风吹过,树总能“沙沙”的歌唱,每一片树叶都发出自己独特的嗓音,仿佛一个大型的乐团在只为你一人合唱。那声音会游到你的脑海里。你只需要闭上眼睛仔细倾听,就能不知不觉地将心里的忧虑赶走,不再觉得自己渺小。 虫子中的音乐家——知了,它们的演奏绝对是雄霸一方,那声音可称一流。烈日当空,音乐家们在树阴下“知了、知了”的不知道有多欢快,弄得人们心里直痒痒,也想拿来乐器与虫子门合奏一曲。 掌声,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当别人受到曲解时,把你发自内心的掌声给予他,这是理解的掌声;当别人受到讽刺与侮辱时,给予他文明的掌声,这是尊重的掌声;当别人受到挫折到下时,给予他最热烈的掌声,这是鼓励的掌声。 声音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假如世界失去声音,人们的内心也将一片黑暗。静下心来,感受声音,你就会发现生活之美。 【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5cbf517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