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咬文嚼字 朱光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课内外诗文有关用字佳话实例,体会斟酌文字与传情达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研究有关资料,有所积累,有所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2、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具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出示下列练习,由此导入课题)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落、泻、洒)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就、则)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3、(忍看、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4、(林冲) 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大 、快、紧 、密) 师:这些练习中,为什么“泻、才、忍看、紧”字在这里用得好?炼字 师: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代卢延让的《苦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 多媒体出示以下四则材料: 材料一: ①你是没骨气的文人!②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比较这组句子中的上下两句,说说在用字上有什么变化,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 材料二: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②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③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这三个材料讲的都是讲李广射虎的故事,但第一则里面有多个“石”字,另外两则里面都只有一个“石”字,你认为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材料三:①贾岛诗句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②韩愈(修改)诗句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韩愈修改了哪个字,你认为谁的好? 材料四:①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②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③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这三句都是说苏轼在无锡惠山品茶一事,比较这三句,哪句更具有文学色彩?试说明理由。 在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导入课文,板书标题。 二、介绍作者: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少小国学基础扎实,大学时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逐步将自己的知识系统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诗论》、《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全集》等。 三、研习课文 1 1、自读课文前六段,探究: 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 郭老改字 李广射虎 韩愈推敲 2、听录音朗读第一二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找出“ 你这”和“你是”句式的句子,并思考这两种句式在语气上和思想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你是什么”或是单纯的叙述语,或表假定语气,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感情强烈,增强了语气。可见,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4、 对比“李广射虎”和改动后的例子,思考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由此可见,文字的增减,意味也就不同。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5、默读第六段,重点赏析“韩愈推敲”的例子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6、“推敲”也值得推敲 “ 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好?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是什么?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支持哪一个?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说:推 步月归寺 冷寂场合:自掩自推,独往独来,自有一副胸襟气度;冷寂 ,无声 敲 月夜访友 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剥啄有声,打破岑寂,平添搅扰 ;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不同字眼,意境也就不同了,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因此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即:不在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 观点:文学的语言要描写出自己想表达的意境。 7、分析 《玉楼春》中“闹”字的妙处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请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为什么第一则材料比二三则材料更有文学色彩? 有了联想意义,意蕴更丰富。 文学的语言要富有联想性 小结:四个例子,四个角度;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繁简不同,意味不同;字眼不同,意境不同;联想与否,意蕴不同 朱先生启示我们:写作时要准确表达!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法国) 2 四、善用联想,避免套板 1、朱先生在第七、八段还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阅读第七、八段,思考:这个要求是什么? 写作时要不断创新。 2、下面我就给大家一个字,看看“水”这个字你都想到什么? 总结: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要更好地做好咬文嚼字,必须善于运用联想,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 3、举实例:学生作文人物描写都是“高高的鼻子,黑黑的眼睛……”,材料也就是干巴巴的“牛顿的苹果、爱因斯坦的板凳、爱迪生的鸡蛋……” 4、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哪个描写到位,让人心动? (1)那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2)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5、鲁迅先生提倡用“画眼睛”的方法塑造任务,大家试着写一写“眼睛”,与例子进行对比。 (1)这个姑娘有着长长的睫毛,大大的眼睛,水汪汪的好像会说话。 (2)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刘鹗《老残游记》) 五、分析思路: 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1、2) 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3、4、5) 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6、7) 水到渠成,加以总结(8) (多媒体出示课文思路、结构板书) 六、拓展训练:请根据特定的情景添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达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2)、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学生思考后,多媒体出示示例。 七、课堂总结:因此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或写作中,要注重炼字,咬文嚼字。而我们要做到咬文嚼字就应该学会应用联想,避免套板反应,这样才能达到艺术上的完美 八、布置作业:朱先生主张咬文嚼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人并不赞同他的观点,马南村在不求甚解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 九、板书设计 郭老改字 ↓引 李广射虎 咬 联 想 要 文 要 嚼 韩愈推敲 字 套板反应 ———————————————————————————— ↓ 达到艺术的完美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faafe7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