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称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让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探访那片神秘的土地。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疏通文意,教师进行纠正和强调。 4.梳理行文线索 (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不同片段。 (2)为故事的不同片段拟写小标题。 发现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三.深入研读 1.走进桃源生活 教师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归纳,引导学生明确桃源人的生活及处世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1)渔人进入桃花源后,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从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两个角度去思考。) (2)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村中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3)桃花源中的人“避秦时乱”之后为何“不复出”?渔人“──为具言所闻”后,桃花源中的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文中古今异义词 (1)鲜美,古:鲜艳美丽,今:(味道)新鲜 (2)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指运输事业 (3)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4)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不管 (5)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四.拓展延伸 带领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桃源生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8f3f83300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