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解读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经常会涉及到教育心理学内容。其中,一般学习理论这一部分对于很多考生来说都是最吃力的。在行为主义、认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新课程改革有重要影响。今天就来帮大家梳理一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对于教育心理学而言,这是一场革命,但是人们对它的叫法不一,更多学者称其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这一学习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进一步揭示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突出了意义建构和社会文化互动在学习中的作用。严格的说,它不是一个学习理论,而是众多理论观点的统称。很多研究者都认为自己的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但他们之间也存在很多分歧和不同。(建构主义应用到很多领域,包括心理学领域、社会学领域等。本文所指的是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中的建构主义。)一般来说,建构主义可分为个人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如下图 个人(认知)建构主义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是如何建构某种认知方面的(如知识理解、思维技能)或者情感方面的(如信念态度,自我概念)素质的,其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这种取向的建构主义主要是以皮亚杰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社会建构主义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其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内化有关的知识,掌握有关的工具。 知识不仅是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社会文化互动更加重要,知识的建构过程常常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来完成。这种建构主义主要是在维果斯基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受到了当代科学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的影响。 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 1.知识观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教师观 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简单是知识的呈现者,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3.学习观 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习者这种知识建构过程具有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景性。 综上所述,当今的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学做了新的解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生的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学生是自己的知识的建构者,教学需要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活动。 文章来源:中公青海教师考试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7dfd8ef02020740bf1e9b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