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化的类型

时间:2022-12-14 14:25: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节 文化的类型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这两个概念,本章第一节已多次提到了。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T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精神文化又可区分为理念文化(或观念文化)与制度文化。理念文化是还处在思想、观念状态的文化,还没有变为社会规范。制度文化则是已为多数人所遵循的规范,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在我国的文化建设中,非物质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当然,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区分是相对的,两者常是结为一体的。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1)民族亚文化,指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例如,我国五十多个民族在参加社会整体生活的同时,也都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等。当然,民族亚文化与主文化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彼此交融的。中华民族文化就是汉、满、蒙、回、维、藏等多种民族亚文化交融的结果。

(2)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各种专业性较强的职业都有一些专门的训练,有专门的职业术语、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等,这样,不同职业就形成了不同的职业亚文化。在中国,传统上不同职业集团有着不同的祖师爷和祭祀对象。侧如,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商人礼拜的是赵公元帅,郎中的护法神是药王。

(3)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反社会集团的行为规范往往偏离主流文化所规定的行为规范,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反社会集团的群体规范是越轨行为。如,一些犯罪集团制定一些团体规范,确定每个人的角色和权利义务,要求成员对群体首领效忠。又如,某群体创造了一套内部使用的联络暗语或黑话等。越轨亚文化反过来又成为犯罪行为产生的重要根源,犯罪团伙成员的犯罪行为虽被主流文化视为违法,但在犯罪团伙内的亚文化中却是被肯定的,受到同伙的赞扬。因此,越轨亚文化为犯罪行为提供了容易滋生的环境。

从发展变迁的角度看,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例如,现代科学技术在20世纪初从西方传人中国时,还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亚文化,然而在目前的中国社会已上升为主文化。

对于主文化与亚文化的性质或是非曲直,我们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新兴的、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文化,在开始时常常并不是主文化,而仅是一种亚文化,但由于它有发展前途,往往最终上升为主文化。因此,仅凭主文化、亚文化的地位并不能判断其性质,只能根据它们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来对其作出判断。

三、主文化与反文化

这是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对文化做的区分。也有学者认为,反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亚文化。一般说来,在这里,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例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社会青年人中兴起的“嬉皮士”运


动,就是一种否定当时西方主导价值观的反文化。当然,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否定有发展前途的优秀文化的反文化,当然是有害于社会的。反之,如果反文化所反对的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文化,那么它就是-'ffZ于社会的文化。例如,我国l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所反对的是封建专制、旧礼教,所提倡的是科学、民主,这种反文化是有进步意义的。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就不同民族文化比较而言,文化或外来文化可以区分为评比性文化和非评比性文化。谓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例如在任何一种文化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发达的教育优质的社会服务,以及价值观念中的强调独立性而反对依附性、重视现实和讲究实际、赞赏创造性和奋斗精神而反对墨守成规和不求进取等,都属于优秀文化成果,或称优性文化;而吸毒、赌博、卖淫、高犯罪率和颓废思想等则是糟粕,即劣性文化。由于评比性文化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因此,人们对它的态度也比较明确,即吸收和发展优性文化,剔除和抛弃劣性文化。这也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坚持的。

所谓非评比性文化,也可称做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这类文化多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相联系。属于这类文化的有:庆典方式、拜访方式、赠礼方式、玩笑方式、哀悼方式以及礼仪、禁忌、姿态、发式等。例如,我们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有人说刀叉容易使用,有人说筷子有益于人脑发展。其实,它们是中性文化,并无严格的好坏之分。又如,中国人通常以握手互致问候,而西方人习惯于拥抱,这也难分优劣。承认非评比性文化的存在,意味着承认各民族的平等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

由于中性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它是任何一个民族文化中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一般说来,中性文化是民族分野的重要标志,有助于维系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内聚力。中性文化的大规模变迁,即人们行为方式的大幅度变化,往往会引起社会的较大的动荡,因此是应尽力避免的。

既然中性文化具有重要功能,正确对待中性文化就是我国的改革开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由于中性文化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因而我们的改革与吸收外来文化的重点绝不是中性文化。相反,如果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注意维持我国传统的中性文化的稳定性,将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利于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另外,由于中性文化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俗等联系密切且无明显的高低之分,因此,我们对于它的演变与发展不应采取过多的干预政策,而应听任其自然发展,既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地提倡某种外来的中性文化,也不应采取禁令方式阻止某些外来中性文化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530be426a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