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码转换之语用探究

时间:2023-04-19 08:27: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语码转换之语用探究

作者:周玲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01

要:语码转换是一种常见的语言接触现象,在双语或多语社会中普遍存在。语码转换是指交际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而在同一对话中使用两种或更多的语言变体的现象。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采用动态的研究方法,以面子论、顺应论的理论模式为理据,全面、详细的阐释了在交际过程中语码转换所起到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语码转换 面子论 顺应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065-01 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一种常见现象,在社会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领域备受关注。语码转换在社会学中被视为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学家希望从宏观上研究语码转换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人类学中被看作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语言学中被认为是交际者的语言能力在语言使用中的表现[1]。一直以来,社会语言学家对语码转换的研究比较细致。Scotton的标记理论,Giles等人的适应理论影响最大。近年来,语用学逐渐兴起并发展,人们开始对语码转换进行动态研究。本文利用语用学中的面子论、顺应论等分析研究语码转换,详细具体的研究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 1 “面子论与语码转换

面子行为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戈夫曼(Goffman1955)提出的。他指出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会努力为自己争取积极的正面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体现,这就是面子。以此为基础,语用学家BrownLevinson1987)提出了礼貌原则,其核心概念之一是面子。所谓面子就是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为自己赢得的公共的自我形象。BrownLevinson分析了面子的两个方面: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积极面子指在交际过程中希望博得他人的认可和表扬;消极面子指交际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交际过程中不因他人的干扰而感到自己丢面子。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最主要特点是,人们的面子需求通过交际过程中对方的言谈举止来满足。因此,交际双方会通过礼貌行为或礼貌话语来保全双方的面子需求。[2]例如,几个广州人正在用广州话交谈,一位外地人走过来用普通话询问某商场的具体位置。这时,广州人马上用普通话告诉对方去往某商场的具体路线。之后,几个人继续用广州话交谈。在这个例子中,几个广州人在交谈过程中由广州话转换为普通话,较好的顾及了问话人的面子,使问话人得到相应的信息,表现了广州人没有歧视外地人的倾向,没有对问话人的面子造成威胁。说话人从听话人的角度出发进行语码选择,使听话人获得最大利益。当听话人的面子可能受到威胁时,采用语用移情策略进行语码转换,能够增加礼貌程度,提高语用效果。[3] 2 顺应论与语码转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ren1999)在《语用学新解》中提出了顺应论。顺应论作为一种理论,从全新角度研究语言的使用,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维索尔伦提出语言的使用是以选择顺应的理论模式为基础,这种模式兼具包容性和解释力,因此,可以用来研究语码转换。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对语言的选择使用必须顺应交际的环境和对象,动态地做出顺应。语言具有三种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人们可以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进行语言选择,[4]动态地使用语言而不是机械的选择语言。在语言应用过程中,顺应性是核心,无论哪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都有必要来进行动态顺应。从顺应模式出发,可以从两方面阐释语码转换。 2.1 顺应心理动机

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是语码转换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为了实现幽默、礼貌的拒绝等心理动机会利用语码转换来实现。交际者的心理动机会影响其言语行为。例如: A:这周末,来我家玩儿啊!

BSorryI’d love tobut I 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my little sister.Thank you for inviting me.

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B感谢A的邀请,可是由于自己已经和妹妹有约而不能去A做客,B不想伤害A的面子,于是采用语码转换的方式礼貌的拒绝了A的邀请。B为了顺应这样的心理,并表达自己的意图,成功的采用语码转换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2.2 顺应社会规约

顺应社会规约主要指对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等社会文化的顺应。在不同民族和跨文化交际中,按照其功能,语言可以分为高变体语言和低变体语言。在不同的社会场合可以使用两种不同的变体语言,如高变体语言应用于较正式场合,低变体语言用于非正式场合。比如,在公共场合谈论非自由话题时,语码转换就是一个较好表达自己意图而又符合社会规范的途径。例如:

ABC三位坐在候车室里聊天。 A:你去澳大利亚旅游都参观哪些地方了?

B:看了好多东西,风景特别优美,看到了著名的悉尼歌剧院,可爱的袋鼠,考拉,还有黄金海岸,人们生活很惬意。 C:有没有看到gay parade

BFrankly speakingyes.It was really a different experience.Ohamazing…[5]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此例中,gay parade意为同性恋游行。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规范中,并不适合在公共场所谈论同性恋。因此,C问话时采用语码转换,顺应了社会规约,同样B也清楚问题所在,也采用英语来回答问题。如此一来,交际者在不触犯某种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利用语码转换来顺应社会规约,清楚的表达了自己的交际意图。 3 结语

语码转换现象并不是语言使用者的一种机械行为,而是一种策略选择,是社会的产物。其背后隐藏着语言使用者的目的和动机。从语用学角度研究语码转换能对其做出更好的诠释:它以认知的、社会的、文化的等诸多方面在内的理论模式来研究语言的使用,这样可以更全面有效的解释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选用语码转换来实现对心理动机、社会规约的顺应,实现其交际目的,使交际双方能够得体自如的运用语言来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 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1):77-87. [2] 刘正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04):29-35. [3] 滕延江.语码转换的语用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6):107-110.

[4] 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 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国语,20006):22-2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c83fe78647d27284b7351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