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咏是初中阅读课的魂 摘要:初中阶段语文教学更强调提高学生文化品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语文教学要适应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应回归本位,注入“涵咏”之魂,以读为本,这才能使阅读的过程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成长的气息。 关键词:涵咏 阅读 教学 语文的阅读课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倾心读书,虚心涵咏。涵咏,就是一个积淀的过程,即摄取——消化——积累的过程。摄取,就是让学生接受有价值作品。消化,就是让学生沉浸其中,反复吟咏,细细体味文情诗意,从而参透作品,获得审美享受。积累,就是让学生在参透作品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储存记忆。涵咏的核心是读,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只有做到“三分文章七分读”,说话作文才能 “涵咏成趣,如若己出”。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已不再只是局限于字词句的掌握,更强调提高学生文化品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就更需要入文里,体文情,品文味,只有在反复涵咏中才能做到厚积薄发。但此时段学生正处于好动的年龄,心理浮躁,课程繁重,如何能静下心来,虚心涵咏呢?作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树立生本意识,明确涵咏主体 在我们有的语文阅读课上,常常是背道而驰,老师挖空心思把一篇既不深也不美的课掰开了揉碎了,百样红紫地演绎解说,而学生呢,则索然无味,昏昏欲睡。其实这种茶壶里面起波涛的所谓“教学艺术”,还不如旧时代的私塾来得实在。至少,学生在这些所谓的死记硬背中积累了丰厚的语言功底。为此老师必须树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意识,明确学生是涵咏的主体,自己不越俎代庖,在课堂中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地在文中漫游,自己只不过是学生迷路时的讨论者,甚至不能去做指路者,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给学生以情操陶冶,思想砥砺。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学生感悟才能内化的,这就需要学生学会涵咏,就是把文本当作“水”,读者投入其中,如鱼得水,鉴赏玩索,掂量比较,浇灌心田。 2 构建诗意课堂,留足涵咏时空 初中学生心智处于快速成长期,行为习惯处于逐渐定型期,欲培养终身读书的习惯和方法,必须要立足课堂。我们需要构建诗意课堂,让学生在读文中顿悟、渐悟生活, 让学生感到文学世界的丰富多采,其能超越电视、网络的深度,能给予自己更多的精神需求,以此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养成沉静的阅读心理。这样才能为将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提供兴趣和技术支撑。为此我们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充分考虑到学情以及自身教学的特点,确立能够统帅课堂的核心价值问题,点拨中触发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完成学习,让其以文为载体,神游万仞,心鹜八极。涵咏需要“读——品——悟——思”。阅读需要细细品读,反复揣摩,推敲,琢磨书中的语言文字,只有慢慢的品味才能领略到个中深意,才能读出书中蕴涵的意味,才能更好地体味作品蕴含的无限情味, 也才能培养自己审美情趣。语文阅读需要慢生活。 3 注重引导技巧,培养涵咏习惯 诗词、美文语言本身的华美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有利于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去吟咏、想象和创造新形象,通过诵读、默读等形式体会文脉,披情入文。 3.1营造气氛,创设涵咏场 清代李渔曾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文章开头必须讲究落笔艺术。美好的乐章,也必有那扣人心弦的序曲引人入胜,正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文章如此,课堂也同理。启动学生的情感是有效涵咏的前提,教师就是做这一群“蜻蜓”、这一阵“微风”,引发学生无限的读前想象,激发其兴趣。可以通过“几句优美的导语、一段美妙的音乐、一个美好的场景、一幅迷人的图画”来渲染“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阅读气氛,创设人人欲读、生生竞读的涵咏场。 3.2含英咀华,情思激荡 语文课本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渗透着深刻的哲理,凝聚着强烈的情感。有些文章更可感可说,可有些却是想起清楚,说起模糊的,就像梁启超在诗歌赏析课上,介绍到《箜篌引》,只能言“好,真是好”,再说不出其他的。那是千言万语尽在心头丰厚华瞻,你只能自己慢慢涵咏来消化。而这涵咏消化,就是需要我们教师带着情感和思想去引导学生咀嚼品味。入情入境地读将会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之与学生的情感交融在一起,调成一杯浓浓的鸡尾酒。“以情带读,读中悟情”。这“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是求真、向善、爱美的情。以情带读,带出的是饱含深情的读、是全神贯注的读、是多元感悟的读、是个性飞扬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是出神入化的读。 3.3读写结合,提升品质 涵咏文章离不开细读,细读才能真正感情悟意,细读才能有效提升读者文学素养。朱熹《论读书诗》:”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所谓“涵咏工夫兴味长”,即咀嚼回味,慢慢地品尝语言文字的悠长韵味。王崧舟老师也曾说“文本细读虽然强调沉入言语、逐字逐句解读,但这种解读并非漫无目的、毫无重点的散步式细读。有时,处处精细就是扼杀精细。”这句话含有两个启示:细读读什么?细读读重点词句。怎么读?沉入重点词句。 读可以诱发写,写更有利于激发读,写是涵咏的一部分。学生在对文本的反复涵咏中,身心沉浸其中,体味文中的意境,从而参透作品,获得审美享受,真正感到“涵咏成趣”“兴味悠长”。此时会不自觉产生仿写、续写、改编的欲望,或写读后感的激情,教师就要因势利导,促进学生读写结合,变“无味”的读书为“有趣”的练笔, 化心不在焉的“口诵”为心手并用的“笔诵”, 将口诵、心诵、笔诵融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cce400fbf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