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阅读,理清文章脉络。 2.品味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体会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内容。 2.通过研讨,品味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朗读诗歌《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同志在这首描写红军长征的著名诗歌中写到: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可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这是何等的气势!这五岭就是: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其中的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看看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第一座难走的山的。 二、阅读课文,理清脉络 1. 学生阅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了解课文背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国民党蒋介石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苏区。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3.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哪些词语可以表明这些顺序? 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属于时间顺序。 表明时间顺序的词语:“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下午两点多钟”等。 4.按照这样的顺序,文章的结构层次可以怎样分析? 第一部分:(1段)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段)记述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三部分:(33段)写作者翻山后的感受。 三、整体感知,理解主旨 1.读了这篇课文,老山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从课文中哪里表现出来的? 难。表现在:走路难(悬崖峭壁,山路险峻);睡觉难(夜宿峭壁,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2.红军面对种种艰难险阻,是凭着怎样的态度和精神翻越过老山界的? 面对走路难,“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没有丝毫的胆怯;面对睡觉难,“横着心躺下去”,毫无怨言;面对吃饭难,“鼓着勇气前进”,忍饥爬山; 面对处境难,“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3.作者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表现了怎样的精神? 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研读课文,赏析景物描写 1.两处“之”字形火把的描写,具体有什么作用? 通过两次“之”字形火把的描写,描绘出了一个星夜行军图,火光与星光相接,暗示了山势陡峭。而此时战士还有说有笑,互相鼓励,更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坚强勇敢的豪迈气概。 2.夜宿半山腰时很险要也很艰苦,但作者描写的夜景却很美,这样写景有什么作用? 这段景物描写,写夜色的美好,突出山势的险峻,特别是写静夜的声音,通过四个形象的比喻写出声响的起伏变换,形象地写出了人在困倦之时,耳边的声音似有非有,朦胧变化的情景。红军战士虽然处境艰苦,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们前进的动力。这些景物描写,也正是表现了他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3.下山路上的景物描写,意在表现什么? 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五、课堂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继续查阅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全面了解长征的过程及意义,进一步加深对红军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2.背诵半夜醒来景物描写的一段,学习这种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能够加以运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e755103f4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