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原文译文

副标题: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原文译文

时间:2022-04-09 18:46: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能力训练# 导语】《公羊传》写定于汉初,系用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它是今文经学中富有理论色彩的代表性典籍。下面是®文档大全网分享的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原文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宣公十二年》原文


  十月二年,春,葬陈灵公。讨此贼者,非臣子也。何以书葬?君子辞也。楚已讨之矣,臣子虽欲讨之,而无所讨也。


  楚子围郑。


  夏,六月,乙卯,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那。晋师败绩。大夫不敌君,此其称名氏以敌楚子何?不与晋而


  宣公与楚子为礼也。曷为不与晋而与楚子为礼也?庄王伐郑,胜乎皇门,放乎路衢。郑伯肉袒,左执茅族,右执莺刀,以逆庄王,曰:“寡人无良,边垂之臣,以干天祸,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敝邑,君如矜此丧人,锡之不毛之地,使帅一二奎老而绥焉,请唯君王之命。”庄王曰:“君之不令臣,交曷为言,是以使寡人得见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庄王亲自手族,左右扮军,退舍七里。将军子重谏曰:“南郧之与郑,相去数千里,诸大夫死者数人,厮役启养死者数百人,今君胜郑而不有,无乃失民臣之力乎?”庄王曰:“古者杆不穿,皮不蠢,则不出于四方,是以君子笃于礼而薄于利,要其人而不要其土。告从,不赦,不详。吾以不详道民,灾及吾身,何日之有。”既则晋师之救郑者至。曰:“请战。”庄王许诺。将军子重谏曰:“晋,大国也。王师淹病矣,君请勿许也。”庄王曰:“弱者,吾威之。强者,吾辟之。是以使寡人无以立乎天下。”令之还师,而逆晋寇。庄王鼓之,晋师大败。晋众之走者,舟中之指可掬矣。庄王曰:“嘻!吾两君不相好,百姓何罪?”令之还师,而佚晋寇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戊寅,楚子灭萧@。


  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丘⑩。宋师伐陈。


  卫人救陈。


  【译文】


  鲁宣公十二年,春季,安葬陈灵公。讨伐款杀陈灵公的贼人,不是陈国的臣子。为什么要记载陈灵公的葬礼呢?这是君子的说法。楚国已经讨伐了弑杀陈灵公的夏征舒了,陈国的大夫们即使想讨伐夏征舒,也没有讨伐的对象了。


  楚庄王率兵包围了郑国。


  夏季,六月,乙卯这天,晋国大夫荀林父率领军队和楚庄王在部这个地方交战。晋国的军队大败。大夫是不能与国君对敌交战的,这里称荀林父的姓名与楚庄王对敌交战是为什么呢?作者不赞成晋国,而认为楚庄王的做法是合乎礼仪的。为什么不赞成晋国,而认为楚庄王的做法是合乎礼仪的呢?楚庄王讨伐郑国,从郑国国都的皇门攻进郑国,到了国都的大道。郑襄公袒露上身,左手拿着祭祀时导神的旗子,右手拿着祭祀时割牲用的莺刀,迎接楚庄王。郑襄公说:“我对您边邑的守臣有过错,于是得罪了上天,因此让您余怒未消,从很远的地方劳辱您到我们这个小国来。大王如果怜悯我这个已经丧亡的人,请赐一块贫痔、五谷不生的地方,让我带几个年老体衰的人在那里了此残生。请让我遵从您的命令吧。”楚庄王说:“您的一些不好的臣下,常来我这里说您的坏话,所以才使我能见到您高贵的容貌,您臣下说的坏话多了,才到今天这个地步。”楚庄王亲自拿起指挥旗,指挥他的左右军后退七里。楚国将军子重规劝庄王说:“楚国的国都南邹与郑国,相距几千里,这次出征,大夫已死了几个,士兵也死了几百人。现在君王战胜了郑国而不占领它,岂不是白白浪费民众和臣子们的精力吗?”楚庄王说:“古时候的人,如果饮水器不破,裘衣不被虫蛀坏,就不可能外出朝聘征伐,因此君子是重礼仪而轻利益的。征伐的目的是要取得它的人心,而不是强占它的土地。如果对方表示服从了,不宽恕他们,就是用心不善了。我如果用心不善,并去引导民众,那么灾难降在我的身上,就不要多少时间了。”不久,晋国派来救授郑国的军队到了。晋军主帅荀林父对楚庄王说:“请来决一胜负。”楚庄王答应了。这时楚国将军子重又规劝说:'“晋国是大国。君王的军队疲惫很久了,君王请不要同意与他们决战。”楚庄王说:“如果面对弱小的国家,我就威胁它;面对强大的国家,我就躲避它,这样就会使我无法在天下诸侯面前立足。”于是楚庄王命令军队回师向北,迎战晋国军队。楚晋两军相遇,楚庄王亲自击鼓进攻,晋国军队大败。晋军逃亡的人,争抢渡船,砍下的手指掉在船里,多得可以用双手捧起来。庄王感叹说:“唉!两国国君不友好,而百姓又有什么罪过呢?”楚庄王命令军队撤退,让晋军渡过邺水去。


  秋季,七月。


  冬季,十二月,戊寅这天,楚庄王灭亡了萧国。晋国先毅、宋国华椒、卫国孔达和曹人一起在清丘这个地方结盟。


  宋国军队攻打陈国。


  卫国军队救援陈国。


  扩展阅读:《公羊传》流传情况


  《公羊传》写定于汉初,系用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它是今文经学中富有理论色彩的代表性典籍。公羊学者认为,《春秋经》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处处包含“微言大义”。这同古文学派认为《春秋经》是一部历史著作不同。


  《公羊传》其战国初至汉初的传承系统是:子夏→公羊高→公羊平→公羊地→公羊敢→公羊寿→胡毋子都(生);公羊学派对《春秋》的研究开始仅口说流传,至汉景帝时,胡母生和他的老师公羊寿用汉代的隶书“著于竹帛”,才使《公羊传》成书。


  汉初传《公羊》有三家,司马迁在《儒林列传》中说:“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胡毋生,齐人也,孝景时为博士,以老归教授,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孙弘亦颇受焉。”在这三家中,尽管董仲舒是佼佼者,即他对《公羊》的阐发比胡毋生与公孙弘深刻,但始终只是《公羊学》中的一派,并非是《公羊》学的宗师。特别是,东汉《公羊》学的代表何休,在其名着《公羊解诂》中,明确胡毋生是《公羊》宗师,而一个字都未提及董仲舒。


  西汉初期,时代需要封建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公羊春秋》就是齐学学者对孔子《春秋》改造的结果,因而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汉景帝时,胡母生和董仲舒被招为博士。二人同业《公羊春秋》(也有学者认为,他是胡母生的弟子),董仲舒曾著书称其德。正是董仲舒、胡母生为代表的齐学学者将儒学理论改造成了符合大一统需要的新儒学,才取得汉武帝欣赏,获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统治地位。胡母生弟子众多,有名的除公孙弘外,还有兰陵褚大、东平嬴公、广川段仲、温之吕步舒。后来,又有齐人任公、贡禹、管路、左咸、鲁眭孟、颜安乐、严彭祖等均以治《春秋公羊传》得显。


  《公羊春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东汉的何休、唐代的徐彦、清代中后期常州学派的庄存与、孔广森、刘逢禄、龚自珍、魏源,直到近代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是公羊学派中有影响的人物。


  1995年,蒋庆出版《公羊学引论》一书,为当代公羊学重兴之滥觞。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原文译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Miy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