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5篇)-初中作文

时间:2023-01-04 23:33:1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5篇)-初中作文

这一周开始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前对孟子的了解仅限于他的仁政学说,没有深入的去思考,今天再读这篇文章,又有了新的认识。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但是这并未阻止他推行仁政的脚步,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孟子依然执着的提出仁政。指出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是治国之道。人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为了进一步说明人和的重要性,孟子找到了两种人:得道的人和失道的人。这两种人都不是普通的个人,而是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之政。今天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当今社会上这种得道的人实在不在少数,他们为了自己的信念行走在各行各业,虽然他们不是君主。相信,孟子的思想在今天异彩纷呈,以后更会发扬光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 这一周开始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前对孟子的了解仅限于他的仁政学说,没有深入的去思考,今天再读这篇文章,又有了新的认识。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但是这并未阻止他推行仁政的脚步,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孟子依然执着的提出仁政。指出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是治国之道。人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为了进一步说明人和的重要性,孟子找到了两种人:得道的人和的人。这两种人都不是普通的个人,而是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得其心之政。 今天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正义是指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当今社会上这种得道的人实在不在少数,他们为了自己的信念行走在各行各业,虽然他们不是君主。相信,孟子的思想在今天异彩纷呈,以后更会发扬光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 人活在世间,就应多行善事,广行仁政。事不能做尽,凡事皆要以大众利益为主,这样的人就是得道者,助人者人助之。如果坏事做尽,不休会他人的感受,把一些有害他人的事强加于别人,这样的人不但害别人也害了自己,最终会导致众叛亲离,人人得尔诛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 曾国藩说过:成大事者必以多得助手为第一要义。怎样才能多得助手呢?孟子早在2300多年前就给出了一个答案,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是说,如果你懂得真正的管理之道,就会有很多人忠诚地支持你,帮助你,甚至连全天下的人都愿意追随在你的身后;否则,就不会有多少人对你忠诚,甚至连夫妻这样的亲人都会与你同床异梦。 爱是唯一的管理之道。如果你能够懂得爱,你就能够深谙


理学的奥秘。所以,孟子又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作为一个企业家,你的强大,不是因为你的企业规模有多大,也不是因为你的产业有多么朝阳,甚至也不是因为你的市场营销有多么强势,而是因为员工们和顾客们对你认同、爱护与支持。当一个懂得爱的君子和一个不懂得爱的势利小人对弈的时候,就会因为这样的认同、爱护与支持,出现仁者无敌的文化现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 子得出一个结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我不能说刘备在每一件事情上面都做得对,但作为一个义无反顾的反曹英雄,他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君子。以赤壁大战这个案例而言,备和孙权面对气势汹汹的曹操,也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了。 赤壁大战成就了孙权,成就了周瑜,也给刘备的事业带来了迅速发展的机会。正是因为这次机会,才使得刘备从一员寄人篱下的客将,迅速成为三分天下的王者。不幸的是,刘备并没有最终实现他复兴大汉王朝的梦想。公元223年,汉昭烈帝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他因为痢疾并发症,病逝于白帝城。 汉昭烈帝是刘备的谥号。为什么称他是汉昭烈帝呢?因为在曹丕篡夺了汉献帝的皇位之后,诸葛亮等人在成都拥立刘备继续做大汉王朝的皇帝。所以,汉献帝并非是大汉王朝的末代皇帝,刘备的儿子刘禅才是。大汉王朝的历史,也并非只有426年,而应该是483年。 有人说,刘备只是汉献帝的远房亲戚,从血缘关系上,似乎不宜把他看作大汉王朝的皇帝。我却以为不然,因为汉光武帝刘秀,也曾经有过和刘备一样的经历。刘秀在幼年时期就失去了父亲,刘备也是从小就成了孤儿。刘秀在少年时代做过农民,刘备在少年时代做过小商贩。刘秀是前朝汉平帝和孺子婴的远房亲戚,刘备也是汉献帝的远房叔叔。刘秀创造过辉煌灿烂的光武中兴,如果刘备能够多活20年,谁说他不可以创造出大汉王朝的第二次中兴?虽然刘备在军事谋略方面不如曹操,也不如诸葛亮,但他的领导力却足够与汉光武帝刘秀比肩。从这两位皇帝的谥号上讲,汉光武帝的光武与汉昭烈帝的昭烈几乎就是同一个意义。只要大汉王朝的国号在继续沿用,以仁爱治理国家的施政纲领还在一脉相承,我们当然应该把蜀汉的历史看作大汉王朝的延续。对于老百姓而言,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好的皇帝、一个好的国家领导人,而不是什么皇室的血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408b7f8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