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案和板书设计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崛”“晰”等10个生字,会写“肃”“胸”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热闹非凡、惩处、抱负、胸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小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作准备。 2.了解课文时代背景、周恩来生平事迹。 3.设计概括课文内容的练习题。 4.制作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介绍周恩来生平事迹 1、师:请同学们听一个小故事。同学们,听小故事时,要注意里面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做了什么?(播放周恩来立志小故事)。师板书 (周恩来 立志),板书课题,生书空课题,生齐读课题。 2、师:谁来为我们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3、生思考回答(由“崛起”谈开,深入探讨这句话的意思) 4、师:介绍周恩来生平(课件出示) 5、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志向。周恩来能成为一个伟人,是与他少年起就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就能立下大志分不开的。他立下这个志向的时候,还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是什么促使他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师: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一些词语真不好读,你们认识它们吗? (一)课件出示,开火车读 (1) 严肃 清晰 竟然 抱负 胸怀 追问 赞叹 模范 沉郁 惩处 果真 非凡 正当 哭诉 原本 指望 撑腰 训斥 围观 劝慰 不幸 体会 屈辱 燃烧 响亮 若有所思 左顾右盼 疑惑不解 光耀门楣 难以忘怀 (2)师:嗯,字音读准了,但感觉不准。词语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它们也是有感情的,试着结合你的理解,加上表情、动作再用心读一读。(学生再读词语)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词语读好了,课文也一定能读好,谁愿意读一读?(指名学生接龙读课文,提醒有感情朗读) 1、读课文,小组交流讨论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根据学生的反馈,师加以指导。 3、师总结:课文同学们都读得正确、清楚、流利,不错,超乎想象。又读了一遍课文。我们知道了,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的原因。合上书,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课文。修身课上---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在车站伯父的一番话让周恩来---疑惑不解,在租界里周恩来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4、梳理课文内容,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师:现在同学们明白是什么事使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吧。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2)填写词语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学生填写手中的练习) 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 )”。 原来,在周恩来12岁的的时候,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周恩来在( )里亲眼目睹中国女人( ),中国巡警不但不( ),反而训斥( );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便立下这个远大的志向。 5、师:为什么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这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 密切相关。 (课件出示,介绍时代背景)师:当时,我们国家处在20世纪初,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相继与帝国主义国家了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使得我们国家越来越穷困,越来越落后,贫困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负,所以才在我们国家的境内出现了外国人的租界地。正如老师前面所说,他们是打着租借的幌子,实际上是想把我国的土地据为己有。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在中国都有租界地,并且他们在租界地内开设夜总会,建设跑马场,公园等,正如课文中所描写的一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9211a12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