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先队活动与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少先队活动和德育教育进行融合的具体路径,目的在于不断丰富少先队德育教育内容和形式,保证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关键词:少先队;德育教育;有效融合;实践;策略 德育教育属于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三观的树立以及个人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在少先队的活动组织过程中关注德育的渗透,才能够保证学生全面性的发展。在此背景之下思考少先队活动和德育教育的融合路径,具有现实意义能够更好地借助,少先行活动的进行完成德育的渗透保证面向少先队员教育的全面性,更能够为少先队员的个人成长提供良好的引导。 1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对德育教育的重视 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以往的少先队活动通常为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提升而服务,关注重点在于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分数。但是就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而言,只能够在考试中取得良好分数的学生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不同行业对于个人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更加看重个人的道德品质。因此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就需要持续强化德育教育的进行,这才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这一变化的趋势也使得车前队活动开始逐渐向德育融合方向靠拢。在保证传统文化知识教学的同时,尽可能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这关系到学生的全面素质增长,在此背景之下将少先队活动打造为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平台,助力学生的长远发展,最终将学生打造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2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少先队活动与德育教育的紧密结合 2.1通过主题式少先队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考虑到少先队活动已经属于学校课程计划的常规内容,这从侧面印证了少先队活动对于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商先队活动和德育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可行性基础。因此在组建各种少先队活动的过程中,就需要考虑了对于德育渗透的需求,尽量选择和德育相关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参加,例如建设中国梦,红领巾看我行等主题都是不错的选择。除了在少先队活动主题设置方面体现出德育元素的渗透之外,也需要关注少先队活动形式的多样化,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多增长德育品质的途径和支持。如使用作文比赛,绘画比赛等活动形式,来持续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建立正确的爱国观等,这些都是彰显少先队德育价值的有效途径。 2.2通过生活化的少先队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少先队活动过程中,除了关注整体格局的打造以及民族魂的延伸,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爱国观,更应当保证内容的接地气,具体而言是指少先队活动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贴合,才能够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少先队活动,对于学生成长过程的贯彻,也能够为德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贯彻提供支持,例如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心连心献爱心的生活化活动,带领少先队员进入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等献爱心,帮助孤寡老人和无助的儿童,采用这种和幼儿现实生活相贴合的活动形式,针对其思想道德水平进行提升,让其懂得珍惜生活,珍惜幸福并掌握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并通过实践的方式,收获奉献爱心的快乐和幸福,重新审视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个人价值。 3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 作为少先队活动的核心人物,辅导员在德育工作方面的认知直接影响着德育在少先队活动中的渗透效果。因此为了促进少先队活动和德育的有效融合,作为辅导员就必须端正自身的认知观念并主动创新少先队活动形式,为德育的渗透提供更多的支持。自然离不开少先队辅导员自身素养的不断提升,积极接纳新的教育理念和形式,基于德育融合的要求,主动梳理少先队活动的思路,保证活动内容的实效性。学校方面也需要定期为少先队辅导员提供培训机会,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素质水平,避免频繁更换辅导员的情况。同时适当减轻辅导员在其他工作领域的压力,保证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少先队活动的组建过程中,促进良好德育氛围的营造,保证少先队活动和德育的融合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在少先队活动实施过程中关于德育渗透的相关路径,目的在于促进创新团队活动和德育的有效融合,进一步彰显少先队的活动对于学生个人成长的引导价值,同时也能够强化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力度。借助主题少先队活动,推动德育的渗透,并关注生活化活动形式的应用,保证德育渗透和学生日常生活的贴合,做到德育引导对于学生成长全过程的贯彻。除此之外,学校应该重视德育教育工作,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少先队活动与德育工作的融合,开展形式丰富,具有针对性的少先队活动,使少先队活动与德育教育结合得更加紧密,并强化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少先队活动的作用,使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德育水平,促进学生全面素养提高,走向社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华耀国.突出政治属性推进少先队改革创新———基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的分析[J].广东青年研究,2021,35(03). [2]李勉,罗良.《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的实践意义、实施策略与注意问题[J].人民教育,2021(1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5de997764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