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一剪》教学反思 《剪一剪》这节实践活动课即以“剪纸”为中心,围绕“剪纸”贯穿整个课堂。这节课通过剪纸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图形之间的变化关系,加深学生对图形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另一方面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这节课堂实践中,我主要将教学重点定为探索剪纸的规律。在课的一开始,我利用畅言电子课本中的资源给学生播放我国的剪纸艺术,让学生感受到剪纸的美,产生强烈的想要自己动手去剪的愿望。接着,呈现课本上四个手拉手小人的图片,问学生,能不能剪出这个样子?引导学生发现要先剪出四个手拉手的小人,可以先剪出一个。于是,我和学生共同回顾第一节课中,剪轴对称图形(松树、爱心和葫芦)的方法:折—画—剪。由于考虑到学生安全,没有要求学生带简单到校,所以,这个过程,是由我自己通过演示来完成的。顺利剪出一个小人之后,我及时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刚才我对折了几次?剪出了几个小人?”学生回答:“对折了1次,剪出了1个小人。”根据学生的汇报,我及时板书如下: 对折次数 剪出个数 1次 1个 接着,我提出质疑,“如果连续对折两次,能剪出几个手拉手的小人呢?”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2个。”于是,我再次演示,这次,我问学生:“连续对折后应该在哪里画半个小人?”这样发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要将图画在闭合处,剪出的图形才会连在一起。两个手拉手的小人完成后,学生都开始“哇塞”起来。我引导学生共同完成第二次板书: 对折次数 剪出个数 1次 1个 2次 2个 接下来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所在。“要想剪出4个手拉手的小人,应该对折几次?“学生仍然像刚才那样,想都不想地回答说:“4次。”“到底是不是4次呢?我们一起来看。”于是,按照学生的猜想,我将长方形纸对折4次后剪好再展开时,学生的眼神都集中到我的手上。我感觉自己像个魔术师一样,我展开剪纸的时候,学生跟着说:“1个,2个,4个,8个。啊?原来有8个小人!”当学生亲眼看到的时候,无需再用语言去强调了。我继续板书,空出一行。 对折次数 剪出个数 1次 1个 2次 2个 4次 8个 这时,我在黑板上写上“3次”,问学生:“连续对折3次,能剪几个呢?”学生有的猜3个,有的说4个。看样子已经有学生发现一点规律了。最后,在学生的期待中,我将长方形纸连续对折3次,剪出了4个手拉手的小人。 尘埃落定。我将板书完善。 对折次数 剪出个数 1次 1个 2次 2个 3次 4个 4次 8个 对于对折次数和剪出个数之间的规律,尽管不是本节课要重点探究的问题,但是我仍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初步感知其中规律,也算是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拓宽了一步。 对于“剪一剪”的活动,如果用不同方式对折的话,剪出的图形是不一样的。所以,这节课结束后,我要求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去剪。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尝试失败,找到正确的方法,发现剪纸的规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整堂课是在学生边操作边思考中学习,总结方法、发现规律。然而在课堂反馈来看,我未能很好的做到以下几点: 1、语言的规范性。比如,学生找出规律,提出每次都多一半时,教师应引导总结规律,每一次都多一倍,使规律具有规范性。 2、找出规律后,让学生直接说说连续对折5次,会出现几个皮皮,从找规律到验证规律,最后应用规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da0936ba0116c175e0e4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