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文本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凭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既然是一个载体,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文本,真正走进文本,深入解读文本,在阅读中感悟体验,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所谓的文本解读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凭借感受力和想象力而披文入情、动情关照的独特的精神活动。文本解读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会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 一、把文章还原到历史中,站在作者的角度阅读文本 孟子曾经说过:“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要想成功解读文本,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应该首当其中。因为作家要表达思想,抒发情感,一定要有一个空间。作者所选取的自然的、生活的图景,经过思想的渗透、情感的倾注,就不再是原先的个别的生活图像的复现,而形成了有情有境、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一种典型生活空间,一种艺术境界。当教师通过语言和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让学生试着站在作者的角度阅读文本,学生便会产生与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相似的或者相一致的情感体验。如在讲《背影》一文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次分别发生在1917年的南京浦口车站,“当时祖母刚刚去世,父亲又失业了,家中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家境十分惨淡”。只有了解了这些,学生才有可能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验作者的感受:分别那一刻,社会的动荡、家境的惨淡、前途的渺茫、生存的无助,这一切都如同千斤重担压在父亲的心头。就在这种处境之下,父亲事事以儿子为中心,处处为儿子做考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儿子,安慰儿子。这样,学生才可以理解父亲那深刻的爱。 二、 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读出个性化的见解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教师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章。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深入思考,能找到打动自己的点,能读出文章的文眼,能思考出自己教学的文眼,读出自己个性化的见解,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读出自己的感受。 如在讲《背影》时,我抓住一个“攀”字,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与努力,想象那一瞬间父亲的面部表情,从而挖掘出父亲背影中蕴含着对儿子多少的爱;在讲《幽径悲剧》时,我抓住“微笑”一词,我引导学生想象:茂盛的紫藤萝下半部分已经被砍断了,失去了生存的机会,上面的花儿却不知道,依然在向世人绽放着最灿烂的微笑,学生可以想象出在以后几天里,鲜艳的花朵是怎样一点一点地枯萎,一点一点地失去生命。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深爱着紫藤萝的作者,把它当作精神支柱的作者,看到这一幕,是多么地痛心!在想象的画面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紫藤萝的不幸。 三、 在有层次的教学设计中解读文本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同时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经验是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这就决定着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应该是简约的,是在教师的适度引领下进行的,这样,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才可能更加深刻,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才可能更高。因此,教师要在自己个性化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抓住文本的核心内容,精心设计一两个有层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静下心来,细细的品读文本,咀嚼语言,体验作者的经历与感受,从而收获自己的人生感悟。如在教《藤野先生》一文时,我设计了四个层次的问题:找到“伟大”,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引导学生切入文章;探究“伟大”,说说我们眼中的藤野先生,引导学生品读文章,说说自己对藤野先生的评价与感受;深化“伟大”,说说鲁迅心中的藤野先生,引导学生联系鲁迅出国的目的、当时的背景,从而站在鲁迅的视角来看藤野先生;提升“伟大”,说说我们心中的鲁迅,引导学生联系鲁迅的为人、读过的鲁迅的作品,来认识站在作品背后的鲁迅的伟大人格魅力。这样有层次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一点一点加深了对文本的解读,对人物的解读,读懂了藤野先生,读懂了鲁迅,也读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再如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设计了与紫藤萝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几个环节,效果也很好。 四、 在生成中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我们的课堂因为有预设内的生成而逻辑有序,更因为有预设外的生成而精彩诱人。我们每天面对的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情感、态度和认识的差异。于是,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教师想不到的“意外”,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善待生成,适时地进行调控、筛选、升华生成,使这些新生成的课堂资源能够更加有效的引发学生的思考,深入探究,把文本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讲《安塞腰鼓》一文时,有学生问,文章结尾处的“她”是指什么?为什么用“她”而非“它”?这个问题是我没有预设的,但细细地引导学生思考,就不难读出作者对黄土高原的热爱,读出作者的黄土高原情结,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前面对安塞腰鼓的描绘。再如讲《伟大的悲剧》一文时,学生提出“英国国王为什么下跪”的问题,这更是一个很精彩的生成机会,经过学生的讨论,学生明白了这一“跪”,恰好表现出了英国人民对英雄们的尊敬与热爱,他们“跪”的就是他们身上伟大的精神,从而更理解作者为什么用“伟大的悲剧”做题目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59f3c27561252d380eb6e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