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扬州慢》导学案

时间:2022-09-10 04:10: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扬州慢》导学案

一、课标要求:

1.培养阅读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并鉴赏 古代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 古代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二、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课时目标:

1.反复诵读,通过自主预习,初步鉴赏诗歌,感受作者的情感,了解咏史怀古诗相关知识。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合作探究,深刻体会情感,从而简单归纳出赏析咏怀古迹诗歌情感的方法。 3.激情投入,体悟诗人深沉的情感,增强爱国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景物的分析,把握作者的情感。

五、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对诗歌做初步解读、鉴赏,感受作者情感。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相关知识。 2.通过合作探究,以文本为载体,总结规律。

3.将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课前预习案】

一、教材助读

1.背景简介: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邗沟、广陵、江都、芜城、维扬等名称。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二”之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2.解题: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3.词人介绍:

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韵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隐晦等特点。同时他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留有《白石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4.题材简介: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分类: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 2)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3)情感:多感慨个人命运,抨击社会实质。具体为:

国家——国运衰微、国土沦丧(多为宋朝) 统治者——昏庸腐朽、骄奢淫逸

古地——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人事沧桑(怀古伤今)古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怀人伤己) 古事——理性思考

4)手法:借古讽今、借古伤今、虚实结合、对比、用典、拟人、双关、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借古讽今:以历史教训告诫统治者不应荒淫无度,以免重蹈覆辙。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劝喻南宋当政者应该像项羽那样宁死也不要逃到江东,收复国土,恢复中原。 借古伤今:通过今昔对比,感叹昔盛今衰。如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鸟儿空啼,不解世事;台柳无情,依旧笼堤。作者凭吊古迹,借景抒情:六朝兴亡,犹如一梦;用以感伤唐王朝的衰微。

二、整体感知

1.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 2.找出能够贯穿全篇的“词眼” 请指出它体现在哪些相关的诗句上。昔日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文中哪些句子有所体现?如果用一个成语概括古今的景物特点,会是什么?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我的疑问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 三、相关链接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赏析毛诗序称:“《黍离》,闵(通悯)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黍离之悲”成为重要典故,表示家国残破之痛、对国家昔盛今衰、今不如昔的哀叹感伤之情。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赠别》其一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遣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探究提升案】

探究一:假如你是词人姜夔,你穿越来到了当年荒凉、破败的扬州城,面对此景,你一定会感慨万千,那么请将你看到的景象分享给我们大家,进而让大家感受你那时那刻的情感。

探究二:词人写昔日的扬州城与眼前的扬州城,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总结归纳

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课外检测:

【巩固提高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8题。(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①周朴(?878)晚唐诗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④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438c97c15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