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名词解释

时间:2023-01-06 01:29: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By:celine 未知的具有研究特征的调查对1狭义犯罪学:是指将犯罪现象和象,依此类推直到达到规定的数犯罪人作为整体进行分析、研究,目。

探究犯罪发生的原因及规律的科28实验研究:是指研究者通过系学,其核心在于揭示揭示犯罪原统地掌握一个或多个变量,并观因,又称犯罪原因学。 察被掌握变量对其他变量的影2广义犯罪学:是指在研究犯罪现响,从而发现这些变量之间的因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29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室3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中,通过严格控制实验环境和实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验程序,把被试注意力集中在实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验所要考察的变量上进行实验的学。 方法。 4犯罪现象: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30模拟实验法:是指在实验室中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模拟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特定情和。 境,让被试在其中扮演相应的社5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会角色,通过观察被试之间的互产生的各种现象。 动活动,考察他们所作出的心理6犯罪对策:包括打击犯罪、控制和行为反应的研究方法。

犯罪和预防犯罪,是指运用多种31现场实验法:是指在选定的现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有实社会生活环境中,由实验者引效的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发和控制某种社会事件,以此吸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引被试者的注意力,并观察被试7研究方法:是指基于一定的价值者对此作出的相应反应的研究方判断和目的追求而采用的发现真法。 实和求证真实的手段和方式。 32调查研究:调查就是收集资料,8犯罪学的研究方法:是指可用以研究就是分析资料。

收集、整理、分析能够反映犯罪33文献法:也称历史法,即通过现象特点、规律、成因及防控犯查阅档案、书籍、报刊、文件、罪对策状况与效果的资料和各种统计等既成材料收集相关资料的方法的总称。 方法。 9方法论:是指指导科学研究的思34访谈法:即研究主体通过与被想体系和研究的哲学基础,其中调查者有目的谈话收集研究资料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原则、研的方法。 究逻辑和思路等。 35观察法:即研究者直接感知、10全面调查:又称普查,即对研记录研究对象的具体事实资料的究对象所包括的全部单位无一遗收集方法。 漏地加以调查。 36问卷法:即通过发放与回收为11抽样调查:又称概率抽样,是研究而设计的问题表格以获取资依照一定方式和规则,从犯罪现料的方法。

象的总体中抽取犯罪现象的部分37比较分析法:是指把资料中不样本进行调查,并以其调查结果同单位的同类因素或同一单位不推论犯罪现象的整体状况。 同时期的同一因素进行对比,以12典型调查:又称重点调查,即发现它们之间异同的方法。 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若干具有38统计分析法:即通过对事物量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周密、系的分析,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及统的调查。 质的规定性的方法。 13个案调查:是对特定的犯罪人、39犯罪现象:是指在阶级社会历被害人的特征或者某一特定案件史阶段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具体发生的全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和定犯罪及其总和,是一种多变的社性分析,据此推论其所代表的同会现象。 类犯罪行为或犯罪现象。 40犯罪数量:是指一定时间和地14统计研究法:是指在科学的犯点的犯罪总和。

罪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各种41犯罪率:是指一定时空内犯罪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犯罪现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象的数量关系及数量特征进行研42明数:即官方统计数,是指实究的方法。 际发生并被纳入统计的犯罪数15犯罪研究方法:是指可用以研量。

究犯罪现象、原因及其预防的各43暗数:又称黑数、隐案,是指种方法的总称。 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予记16犯罪研究方法论:是指对犯罪载的犯罪数量。

研究的思想指导原则和根本看44绝对暗数:是指没有被察觉而法。 实际已经发生的犯罪数。

17唯物论观点:即坚持物质第一45相对暗数:是指已被发现由于性,意识第二性,坚持社会存在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决定社会意识。 统计的犯罪数。 18辩证观:即用普遍联系、运动、46犯罪成员状况:是指犯罪成员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的生理及心理状况。

19系统:就是由若干要素按一定47犯罪侵害对象:是指犯罪所针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 对的人和物。

20总体;是指为一定研究目的而48犯罪组织形式:是指犯罪群体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 21样本:是指由按一定要求从总49犯罪方式:是指犯罪人实施犯体中抽出的单位所组成的集合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体。 50犯罪空间:是指犯罪区域与犯22分类抽样:也叫分层抽样,即罪地点。

研究者根据某种标准首先将总体51犯罪地点:是指实施犯罪的具中的所有单位分成若干类,每类体场所。

称为一层,然后在各类中按一定52犯罪事件:是指犯罪在年度、比例抽取样本。 月份、时辰的分布。

23等距抽样:也叫系统抽样和机53犯罪类型结构:是指按一定标械抽样,是指在研究总体中,每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隔相等若干单位,抽取一个样本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的抽样方法。 类型的比例关系。

24整群抽样:是以某种标准将总54犯罪后果:是指犯罪行为所引体分为若干群,将各群编码后,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按随机原则,抽取这些群中某些其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群作为样本。 55犯罪动态:是指犯罪现象在一25非随机抽样:就是研究者根据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主观判断和愿望,从总体中选取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某些单位作为调查对象的抽样方方面的变化。 法。 56犯罪的起伏律:是指无论犯罪26配额抽样:是指依据某一结果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的一种或几种因素,以及它们影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响的主观判断抽取样本数的一种波浪式发展变化。 抽样方法。 57犯罪的消长律:是指犯罪的升27滚雪球抽样:是指通过已知的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具有研究特征的调查对象,寻找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 58犯罪的辐射律:是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

59犯罪人: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60社会危害性特征:是指犯罪行为对社会的作用、功能的性质特点。

61犯罪行为机制:是指犯罪行为发生和运行的机制。

62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发生的各种事物或现象。 63基本范畴:即基本的类型或基本范围的概念,是各知识领域中的最基本要素,它们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

64犯罪根源:是指犯罪现象在人类社会历史上产生的终极原因,也是我国犯罪学学术界习惯上所称的犯罪总根源。

65犯罪原因系统:又称犯罪原因结构,是指引起犯罪发生的原因,由于多种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序动态体系。

66犯罪原因登记:是指由于构成犯罪原因系统的各种因素,在对犯罪结果的影响中所起的作用力度和范围不同,从而形成的组类层次的差别。

67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事物和现象。 68犯罪条件:是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是犯罪的第二位原因,对犯罪的发生不是必然的,而是必要的。

69犯罪因素:是指可能引起犯罪行为产生的一切基本要素,包括犯罪人的素质、不良环境、不良情境,等等。

70犯罪诱因:是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

71犯罪产生的历史根源:是指对犯罪的起源起根本性决定作用的因素。

72犯罪产生的社会环境因素:是指与犯罪产生有关的各种具有社会性质的刺激、诱发因素,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人口的、社会管理的等方面的刺激、诱发因素。

73犯罪产生的犯罪人个人因素:是指犯罪人个人自身存在的引起、促成和影响犯罪发生的各种因素,包括犯罪人的意识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74犯罪条件:是犯罪原因系统中的要素之一,在犯罪原因系统中起相应的作用。

75犯罪的相关因素:是指距犯罪原因较远的但与犯罪原因又有关系的犯罪因素。

76犯罪动力:即推动犯罪发生的内驱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77惯性原理:是指一切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78犯罪生物学理论观点:是犯罪生物学家运用生物学或生理学理论和方法,从人的生理结构特征或机能方面来研究和解释犯罪原因的理论观点。

79犯罪社会学:是以社会为对象探索犯罪原因和研究犯罪对策的学科。

80社会环境论:是一种研究社会环境对促成犯罪心理形成过程起影响作用的理论观点。

81文化冲突论:是较有影响的犯社会学理论观点,是美国社会学家塞林于1939年提出来的,认为,在任何一个社会里都存在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各种文化,上层阶级以法律形式把本阶级的文化规范、道德准则规定下来,要求全社会服从。不能适应统治阶级文化及其模式的人,就会陷入犯罪。

82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是指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犯罪问题的学说和观点,其研究对象处于社会学、犯罪学和心理学交叉领域。

83标签轮: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内在性质,而取决于社会对其所采取的态度,取决于社会的解释和认定。 84差异交往论:亦称不同接触论,是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提出来的。这种观点认为,人的犯罪行为是在交往的互动中习得的。 85模仿论:是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提出来的一种关于犯罪发生原因的理论,是指人受暗示的刺激发生的类似行为。

86社会控制论:也称控制论、遏制论或社会遏制论,是由沃尔特-雷特利斯、西蒙和埃蓝-茂雷等人提出来的,主要研究在现实社会中,为什么绝大多数人能够自觉抑制它们面临的各种各样的诱惑,而少数人则不能并陷于犯罪。 87遏制论:人类的行为时能够通过遏制手段进行控制的,犯罪行为是各种诱因联合作用的结果。 88挫折攻击理论:当一个人的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89犯罪的社会原因:是社会中那些决定、促使、引起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的总和,是指犯罪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引起犯罪的各种具体社会现象。

90社会结构:一般是指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的自然组合状态,如社会的阶级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等等。

91文化:是指人类劳动、智慧和感情创造的产品的总和,是通过人类彼此协作、满足个人所属的社会特定环境、时间和空间里人类的需要,用于解决生活问题的公认方式。

92社会环境:是指人们交往的空间范围,分为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两种。宏观社会环境属于个人间接交往的范围,微观社会环境属于个人直接交往的范围。

93犯罪的个体原因:是指可能引起犯罪行为产生的一切个人方面的因素。

94影响犯罪的心理因素:是指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与实施犯罪行为有关的心理现象的总称。 95认识:是指个体对自身状况、外部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观念性反映。

96规范意识:是指个人对社会规范的认知程度及看法,其中主要的是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97需要:是人对延续和发展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需求和反映,是人类心理活动及行为的基本动力。

98犯罪动机:是指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是个人所具有的实施犯罪行为的决意和根据。

99性格:是个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00心理状态:是个人在一定时间里、一定的情境中心里活动的综合表现。

101犯罪人的心理状态:是指犯罪人的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综合表现。

102影响犯罪的生理因素:是对犯罪有关的生理因素的总称。 103精神障碍:又称广义的精神病,是指在人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的出现障碍的疾病。

104精神病:是指由不同原因所引起的大脑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为精神活动的完整性和统一性遭到破坏,精神活动明显异常。 105人格障碍:又称变态人格,受个体内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偏离正常的人格畸形。

106治理障碍:又称精神发育迟滞,即个体在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出现的障碍。

107犯罪被害人:是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108无责性被害人:又称“非参与性被害人”“无过错被害人”“无辜的被害人”“纯粹的被害人”“典型的被害人”是指对犯罪行

为的发生没有任何法律或道义责任的被害人。

109有责性被害人:是指由于自身实施了违法行为、犯罪行为、悖德行为,或主观上有一定过错而遭致犯罪侵害的人。 110既然被害人:是指已经遭受犯罪行为侵害,或者承担了侵害后果的人。

111潜在被害人:又称为“状态性被害人”是指尚未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但已具备被害因素和条件,处于被害临界状态的人。 112机会性被害人:又称“偶发性被害人”是指不具备被害因素和条件,纯粹是由于偶然性的不幸事件而遭致被害的人。 113直接被害人:是指犯罪行为的直接承受者。 114间接被害人:是指没有遭到犯罪行为的直接侵害,但因为与直接被害人有某种利害关系而使其利益遭受损害的被害人。 115轻浮型被害人:是指因为言语举动不严肃而遭致或可能遭致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116疏忽型被害人:是指受到犯罪行为损害或可能遭受损害的原因是由自身粗心大意而导致被害的人。

117轻信型被害人:是指由于生理缺陷或受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所限,容易相信他人而遭致或可能遭致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118暴躁型被害人:是指遇事急躁、不善于控制感情、往往采取激烈的方式处理问题与人际关系的被害人。

119怯懦型被害人:是指由于胆小怕事、性格软弱而遭致或可能造遭致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120贪婪型被害人:是指贪图钱财或贪得无厌的压榨他人的被害人。

121纵欲型被害人:是指由于沉迷于不正常的性关系而遭致犯罪侵害或可能遭致侵害的人。

122孤独型被害人:是指具有孤僻、自命清高、喜欢独处的性格特征的白害人。 123抑郁型被害人:是指具有抑郁倾向,甚至患有抑郁症的被害人。 124挫折型被害人:是指正在经历或经历过重大失败、打击,尚未从失败和打击的痛苦以及压力中摆脱出来而遭受犯罪行为损害或可能遭受损害的人。 125流动型被害人:是指没有固定职业或稳定生活来源,居无定所的被害人。

126职业型被害人:是指由于其职业特征,容易成为犯罪行为的侵害目标的被害人。 127一次性被害人:是指只遭受过一次犯罪行为侵害的被害人。 128重复性被害人:是指受到第一次犯罪侵害后,又遭受了同样或相似的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129多次被害人:是指受到第一次犯罪侵害后,又遭受了其他类型的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130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是指被害人在犯罪被害过程中易被犯罪人选择为侵害对象,引发犯罪人实施加害行为的诱因、条件和相关因素。

131被害的诱发性:是指被害人由于自身的刺激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实施犯罪侵害的驱动性。 132被害的易感性:是指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犯罪人的诱导,成为犯罪人选择为侵害对象的行为。

133被害的受容性:是指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为一种顺应状态的特性。

134犯罪北海现象:是指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犯罪被害人、被害事件所表现出的与犯罪发生有关的外部形态和联系。 135被害数量:是指在一定时空内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被害人的总数。

136被害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时空内伤亡的犯罪被害人的数量与该类被害人总数之比。

137犯罪被害人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是指犯罪被害人的人口统计变量的表现。

138被害人的生活方式特征:是指被害人的生活方式与犯罪被害之间的关系。 139被害后果:是指被害人由于犯罪行为所遭受的身体、物质、精神损失以及所引发的反应。 140被害人的身体创伤:是指由于犯罪行为所导致的被害人身体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损伤。 141被害人的物质损失:是指由犯罪行为所导致的被害人直接或间接地财产损失。

142被害人的精神损伤:是指由犯罪行为所造成的被害人的精神障碍以及社会功能障碍。 143被害人的反应:是指犯罪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后常见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144再次被害:是指犯罪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所受的伤害以及社会、他人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 145被害中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是指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被害人对犯罪的反应,以及犯罪人的行为基于被害人的反应而发生的变化。

146被害后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是指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被害人对犯罪人采取了何种应对措施,犯罪人又是如何反应的。 147防卫过当型的转换:发生在犯罪行为中,它是人们面临侵害时的本能反应,是激情状态下的行为。

148报复型的转换:在犯罪中或犯罪后,有的被害人会对犯罪人、犯罪人亲属或社会采取犯罪性的报复行为。

149认同型的转换:是指被害人在收到犯罪侵害后,主动或被动的接受犯罪观念,并向犯罪人的角色转换。

150堕落型转换:是指被害人在受到犯罪侵害后,自甘堕落为犯罪人的转换形式。

151双重角色型转换:是指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行为人同时兼具双重角色,既是犯罪人,又是被害人,最终的角色取决于犯罪结果。 152暴力循环型转换:又称为代际转换,是指暴力行为在代际之间的循环,即在成长早期受到暴力及其他形式虐待的个体,在成人后也具有暴力倾向或虐待他人的现象。

153犯罪被害因素:是指诱发或强化犯罪行为发生的被害人自身的因素、社会因素以及被害条件的统一体。

154被害人的自身因素:又称客观因素,在犯罪被害性理论中还被称为一般的被害性。它主要包括被害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婚姻状况、民族等人口统计变量,在西方国家,种族、社会阶层也是其基本组成部分。 155被害条件:就是指有利于犯罪发生的特定时空环境。被害的时空环境,就是犯罪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156犯罪预测:是指利用预测学的原理和技术,根据历史和现实犯罪的形势及影响因素,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犯罪状况、原因、条件、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

157犯罪结构:是指根据刑法学犯罪学原理,对犯罪进行分类确定的比例关系。

158犯罪预测的方法:是指在取得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对犯罪预测目标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借助各种预测技术和手段推断和测定犯罪发展和变化趋势的总称。 159经验判断法:是指预测者凭知识、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或借助集体智慧、经验及青专家协助进行预测的方法。 160相关推断法:是根据因果性原理,从已知的相关因素发展和变化趋向推断预测目标未来的发展趋势。

161比例推断法:是指在预测的定量分析中,依据连续性原理与数理逻辑进行推断的一种方法。


162意见交换:是通过召开由熟悉情况的人员参加的座谈会,进行讨论,交换意见,提出预测方案,用以判断。 163意见测验:是征询被害人及其亲属的意见,加以综合分析,作出预测判断。 164意见汇总:是指一个地区、个部门、一个单位内部所属的各机构的预测意见,同预测者收集到得预测资料加以比较,进行分类判断,确定预测方案的集体判断方法。

165专家调查法:也称专家意见征询法或特尔菲法,是指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最终得出预测结果的一种经验判断方法。

166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也称时间数列预测法或时间预测分析法,简称为时序预测法。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是一类利用预测目标的历史事件数列,通过统计分析或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外推定量的预测方法。 167时序预测法:是利用预测目标的历史事件数列所反映的变化趋势进行外推预测的。 168水平型模式:是指事件数列各数据是围绕某个稳定值(平均值)上下波动的变动形态。 169趋势型模式:是指时间数列在一定时期内呈持续上升或下降趋势的变动形态。

170季节变动型模式:是指以一年为周期,按月、季编制时间数列,呈现随季节变换,每年反复有规则波动的变动形态。 171周期变动型模式:是指时间数列在为期较长的时间内呈现出有规则的上升与下降交替循环变动形态。

172不规则型的变化:也称随机变动,是指时间数列所呈现的变化趋势忽升忽降,无一定规则的变动形态。 173平均法:它以一定观察期内预测目标的时间数列平均值作为某个未来期的预测值。 174算术平均法:是求出一定观察期内预测目标的时间数列的算术平均数,作为下期预测值的一种最为简单的时序预测法。 175简单算术平均法:以一定观察期内预测目标时间数列值的总和,除以观察期数据个数,求得简单算术平均数作为下期的预测值。

176加权算术平均法:是对一定观察期内预测目标的时间数列,分别给予不同的权数计算出加权算术平均数,作为下期的预测值。 177移动平均法:以一定观察期内预测目标时间数列的算术平均法作为未来预测期的预测值。 178二次移动平均法:也叫二重移动平均法,是利用预测目标时间数列的一次移动平均值和二次移动贫富均值的滞后偏差演变规律,建立线性方程进行预测的方法。

179指数平滑法:也称指数移动平均法、指数修匀法,是移动平均法的发展。实际上是以特殊的等比数列为权数的加权移动平均法。

180一次指数平滑法:也称单重指数平滑法,是以预测目标本期实际值和本期预测值为基数,分别给两者以不同的权数,计算出指数平滑值,作为下期预测值的一种预测方法。

181多次指数平滑法:是二次指数平滑法、三次指数平滑法乃至更多次指数平滑法的统称。 182犯罪预防:是指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可有效的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 183犯罪预防的原则:是指开展犯罪预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184人防:是指犯罪预防主体组织人力、发动群众为犯罪预防采取的相应措施,如建立治安巡逻队、警民联防组织、群防群治组织和内部保卫等。 185物防:也称硬件预防,是条件预防中的重要成分。专指采用物

质装置用以阻却犯罪实施所进行的犯罪预防。 186技防:即技术预防,是利用技术设施预防犯罪发生的一种手段,如运用光学、声学、化学电子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设计犯罪预防的设施,加以装备,预防犯罪。

187疏导性预防:是对有犯罪倾向的风险偏好者,通过教育、劝导和帮助,舒缓和排解他们的郁闷、仇恨、偏激情绪,帮助他们消除困难和挫折感,促使他们消除犯罪意念,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188堵塞性预防:是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的一种预防犯罪方法。 189控制性预防:是对有不良行为和处于违法犯罪边缘、具有犯罪危险性的社会成员采取的管束性措施,如实施帮教、监督等。 190惩戒性预防:主要是针对犯罪分子和有前科劣迹、露出犯罪行迹的人所采取的刑罚或其他惩罚性措施的预防,以达到警戒不稳定分子、威慑潜在犯罪人,使其消除犯罪意念的目的。 191改造性预防: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执行刑罚过程中,为转变罪犯的思想,矫治犯罪人和劳教人员、少教人员的恶习,使之成为新人的带有强制性的活动。 192预防方法:是指有助于防止犯罪的措施,包括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

193预防犯罪的直接方法:是指针对已有预兆,或者已经开始而即将发生危害结果的犯罪行为所采取的预防方法。

194预防犯罪的间接方法:是指能对人们的客观行为与主观意图发生作用,使其服从法律,避免受到邪恶的诱惑,依靠人们的意志和知识进行自我约束的方法。 195遏制方法:是指借助于阻止力量对已经发生且正在进行之中但尚未完成的犯罪予以阻止的方法。

196补偿方法:由赔偿和保障构成,可以保护那些遭受犯罪侵害的人。

197刑罚方法:有两重,即消除再犯意图和消除行为能力。前者称作改造,后者称作剥夺能力。 198情境犯罪预防: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形式,它通过管理设计等方式,建立一种特定的预防犯罪环境,在犯罪易发区或高发区,通过减少犯罪机会而预防犯罪。 199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指各级党和政府的同一领导下,依靠国家政权、社会团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各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整顿社会治安,打击和预防犯罪,保障社会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00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是指在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过程中,观察、分析和处理治安问题必须遵循的准绳。 201专门机关:是指国家专门设立的公安、检察、法院等机关。 202“条”:是指按不同工作性质划分的属于不同系统的各个行业、部门和单位。 203“块”:是指按地理区域划分的行政管理区。

204“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是指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上建立起一套多层次、多方面的各司其职的具体制度和规范必须坚持的原则。

20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目标:指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所要达到目标和标准。

206综合治理的任务:是整治社会治安,打击和预防犯罪,保证社会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07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手段:为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目标、完成综合治理的任务而采取

的各种方法和措施。 208宏观性预防:是相对于微观预防而言的,是指覆盖范围相对广泛的犯罪预防,一般指全国性的预防。

209社会整合:亦称社会一体化,是指社会不同的因素、部分结合为一个统一、协调整体的过程及结果。

210亚文化:是指社会文化体系中与主文化相对应的组成部分。 211反文化:是指亚文化中同主文化相对立、相矛盾的内容。 212微观性预防:是覆盖范围相对较小的犯罪预防。 213人力防控:是指直接由人力对易发案地段、场所、部位和易受侵害目标所进行的巡逻和守护。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c39fc051ed9ad51f01df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