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锌原电池及其原理》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通过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使学生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猜想,进而进行实验和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通过交流抽象出原电池的概念,归纳出原电池构成的条件进行评价和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形成原电池概念, (2)初步了解原电池的组成,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讨论,逐步培养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探究和实验中的良好态度和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原电池的组成,理解其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形成原电池概念,抽象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仪器、药品 锌片、铜片、稀硫酸、导线、电流计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问题情景 了解关于电力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电力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作用,介绍火和作用。 力发电的原理、利与弊。建立新思路,提出新的研究任务。 了解火力发电的原理、利与弊。 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本节课我们就来通过实验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板书】 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并写出化学【探究】 1、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现象____ ___ 解释____ ____ 引导学生思考: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从还原剂转移到氧化剂,能否用这 个原理让电子定向移到形成电流呢? 如何证明有电流产生呢? 【探究】2.将锌片、铜片如下图连接插入稀硫酸中, 【板书】 1.原电池: 将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装置。 2. 电 极: 正极(铜):2H++2e- = H2 ↑(还原反应) 负极(锌):Zn-2e-=Zn2+ (氧化反应) 电池反应:Zn + 2H+ = Zn2+ + H2 ↑ 【设问】 反应中锌失去电子,电子经导线转移到铜片, 铜电极附近产生铜离子,溶液是否就会带电呢? 【播放】 动画模拟: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板书】 3.原理 导 线 电 子:负极 正极 阴离子:移向负极 阳离子:移向正极 【讲解】 1. 原电池设计的基本思想就是将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使其在不同的位置发生,将电子转移的过程变为电子的定向移动,从而产生电流。 2. 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观察、思考: (1)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变化?能说明什么问题? (2)电流计指针偏转,说明有电流产生,如何确定正负极呢? (3) 观察铜片表面发生的现象?如何用化学知识解释? 观看动画模拟演示,认识原电池中电子、阴阳离子的移动 倾听 加深对原电池的认识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原电池的基本原理, 下面将通过几组实验,要求:实验本组所组装置是否产生电倾听,明确活动要求 流,若不能产生,与铜锌原电池对比,分析可能的原因;若能产生,也与铜锌原电池对比,有什么共同点, 【实验探究】原电池构成条件 1、Zn--Cu -- H2SO4 2、Zn-- Zn -- H2SO4 3、Zn-- C -- H2SO4 4、Zn--Cu –- 酒精 5、Zn--Cu -- NaCl 【板书】 4、原电池构成条件: 内部条件: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外部条件:两极一液一连线: 【练习1】将以下实验装置改成原电池装置 G Zn Zn 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 交流各小组实验情况 思考: 构成原电池需要哪些条件? 完成练习 【提问】若将前者一块锌片改成镁或碳,所发生的电池反应一样吗?请写出电极反应式或总反应式。 【说明】在原电池中,相对活泼的电极作负极,一般 要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而相对不活泼的电极作正极,一般不参与反应,可以说,是被保护的一极。 完成练习 【练习2】根据下列反应设计原电池 反 应 负极材料及反应式 正极材料及反应式 电解质溶液 Fe+2H+=Fe2++H2↑ Zn+Cu2+=Zn2++Cu 课堂小结:化学电池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原电池原理实现了化学能与电能的直接转换。 作 业:课本P44 1-4 板书设计 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1.火力发电 2.原电池: 将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装置。 (1). 电 极: 正极(铜):2H++2e- = H2 ↑(还原反应) 负极(锌):Zn-2e-=Zn2+ (氧化反应) 电池反应:Zn + 2H+ = Zn2+ + H2 ↑ (2).工作原理 导 线 电 子:负极 正极 阴离子:移向负极 阳离子:移向正极 (3)、构成条件: 内部条件: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外部条件:两极一液一连线: 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9c5f18f8c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