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

时间:2022-04-06 22:03:2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

题,并使学生体会到假设法和方程法的一般性,并能运用这两种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 3 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受到祖国优秀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

染。

教学重点: 会用假设法和方程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 用合理的方法解答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出示鸡兔同笼课件:大家看到了什么?从它们身上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吗?如果鸡和兔子一共有35只,猜一猜,会有多少只脚?怎么脚比头多啊?你是怎么猜的?(范围) 一、导入:

1、引题:同学们,早在1500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样的问题——书中是这样说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能看懂题目的意思吗?(说明:雉指鸡) 出示例题:

2、揭题:以前见过这种问题吗?能给这样的问题起个名字吗?看了这个课题之后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今天我们来研究这古老而又有意思的“鸡兔同笼”问题。 二、探究:

1、转化:你想,这鸡、兔可能各有多少只?可能出现的结果多不多?这么多的数量,研究起来会比较麻烦,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先怎样做呢?

课件出示例题: 2、活动:

1)猜想:你读了之后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现在笼里可能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大家先猜猜看!(课件列出各种可能性)

2)自探:大家猜的似乎都有道理,但是正确结果只有一个,这种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列表、画图、假设)自己动手验证。(板演——假设法、方程必写)

3)互议:(边分析边课件辅助) 顺序:画图——表格(调整策略)——假设(如何确定先求的结果是哪个?)——方程



4)比较:刚才我们在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你喜欢用哪种?其他的方法为什么不喜欢?比较这些方法,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共同点吗?(都在假设)?怎样确定先算出来的就是鸡或者兔?

板书:假设 鸡——先求兔


兔——先求鸡

3、体验: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孙子算经》中出现的“鸡兔同笼”的问题:

2人板演:最好一人出现鸡兔弄错的情况)

1)为什么没用画图?没用列表方法?什么方法最好用?(假设法的一般性)

2)演示古人解题方法: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想说的? 三、巩固:

1、练习:

1相传,古时候鸡兔同笼的问题被传到了日本,日本人把它修改了一下,我们去看看:

水里有鹤和龟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112条,龟和鹤各有多少只? 思考这是鸡兔同笼问题吗?谁是鸡谁是兔?用改成鸡兔同笼说说。算一算。取个名字?

2)一队猎人一对狗,两队并成一队走,数头一共五十五,数脚一共一百九。猎人有多少?猎狗有多少?

思考:这里有鸡兔吗?用鸡兔说说。算一算。取个名字?

2、建模:回想一下,从鸡兔同笼龟鹤同游,再到人狗同行,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鸡兔同笼不只是代表着鸡兔同笼的问题。老师在课题上加上双引号)看来“鸡兔同笼”就好像是一个模型!(板书:模型)那么鸡兔同笼问题还可以变化成什么问题?鸡鸭行不?牛马行不?为什么?举例子,同桌说说。

四、拓展

1、猜纸币:一红包内有2元、5元纸币共10张,,总金额为32元。

1)这个问题和鸡兔同笼有联系吗?这里谁是鸡,谁是兔?有什么不一样?(怪兔)

2)计算。为什么不用古人方法?算法上有什么体会?

3)看来我们的鸡兔同笼问题不只是2只脚的鸡和4只脚的兔子,还可以。。?

2、出示图片:寻找鸡兔的影子,不解答。 问题:这里有鸡兔吗?改成鸡兔同笼说一说。

1)小松鼠采松果,晴天每天可以采20个,雨天每天可以采12个,6天共采了88个。

晴天和雨天分别有多少天?

2)王老师带41名同学去游乐园划船,共租了10条船,每条大船坐6人,每条小船坐4人。大船和小船各租了几条?

312张乒乓球桌上共有34人在进行比赛,进行单打和双打的球桌分别有多少张?

4)同学们外出秋游,买了10瓶可乐,共花了36元。小可乐每瓶3元,大可乐每瓶5元。小可乐和大可乐分别有多少瓶?

从上面4题中挑选2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一做。 五、总结

同学们,我们经过了一节课的研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六、延伸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鸡比兔多2只,共有40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c393bea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