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圆柱和圆锥 管小冬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教学思考: “认识岩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认识立体图形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各版本教材多安排在六年级下册。在此之前,学生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及长方体、正方体的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认识图形的经验,初步掌握了探究图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同时,学生对圆柱和圆锥也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知。基于上述认识,在研读教材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我重点思考了一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思考一: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对圆柱和圆锥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知,能大致说出圆柱和圆锥的一些基本特征。那么,在本节课中,学生探究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何在? 如何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不仅获得数学的知识,更能获得数学方法及能力上的提升? 思考二:作为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这一版块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过程,应按怎样的逻辑顺序展开? 怎样设计,才能使这一认识过程成为整个小学阶段认识图形学习过程的提 炼与总结,又为后续学生学习这一版块的内容奠定重要的方法及能力基础? 思考三:圆柱和圆锥均可看作由平面图形旋转而成的儿何体(旋转体)。在学生从静态的角度认识圆杜、圆锥特征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想像运动,从动态的角度沟通平面与立体间的联系,进而促进学生对圆柱,因维特征更深层次的理解,培养空间观念? 基于以上思考,我将木节课的学习定位于”立足直观感知,发展数学思考;借助想像运动,培养空间观念。” 数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9~1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国柱和圆维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探索圆柱和圆锥基本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和积累认识图形特征的学习经验,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数学思考,增强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感受圆柱、圆锥的旋转体特征,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唤醒经验,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认识圆柱和圆锥”。 师: 圆柱和圆锥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 出示陀螺图,学生辨认其上下两个部分分别是什么图形。 继续出示常见的圆柱或圆锥形物体,学生辨认。 二、操作交流,探究特征 1.自主活动,探究特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圆柱和圆锥分别具有哪些特征;再在小组中交流发现。 2.汇报交流,归纳特征。 (1)圆柱的特征。 ①交流小组探究发现: 发现一:圆柱有2个面是一样的圆。 发现二:围成圆柱的这一圈是1个曲面。 发现三:圆柱上下一样粗。 小结圆柱特征,圆柱有3个面,2个底面(一样的圆),一个侧面(曲面),圆柱的上下一样粗。 ②根据圆柱的特征,抽象成圆柱直观图。请学生在直观图中指一指圆柱的底面和侧面。 (2)圆锥的特征。 ①交流小组探究发现。 ②归纳:圆锥有2个面,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圆锥有1个顶点。 ③根据圆锥的特征,想象圆锥直观图。抽象形成直观图后,请学生指一指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顶点分别在哪儿。 三、观察对比,精确刻画 1.认识圆柱的高。 ①“圆柱大变形”: 下面的圆柱变形后,还是圆柱吗? ②观察对比,初步感悟圆柱的形状、大小与底面直径( 半径)及高有关。 ③小组活动:思考什么是圆柱的高。利用小组中的圆柱,指一指,说一说。 ④交流对圆柱的高的认识。 ⑤出示概念,增进理解。 2.认识圆锥的高。 ①思考:圆锥的形状,大小又会与到哪些数据有关。 ②交流对圆锥的高的认识。 ③出示概念,增进理解。 四、练习巩固,丰富认知 1.试做圆柱——增进特征理解。 思考、交流: 利用提供的材料,试着做一个圆柱。 材料:一些大大小小的圆片 一张纸 2.想像旋转一沟通平面立体。 思考:一个长方形如何形成一个圆柱。 3.走进生活一数据估测形体。 根据提供的数据,猜猜这个圆柱形物体是什么。 (1)底面直径6.5厘米,高20厘米。(保温杯、小棒、柱子) (2)底面直径25毫米,高1.85毫米。(饼干盒、1元硬币、茶叶筒) (3)底面直径8毫米,高200毫米。(栏杆、灯管、铅笔) 指出: 日常生活中,一些圆柱形物体的高有着不同的说法,比如硬币的“厚度”,铅笔的“长度”等等。 4.运动快乐一平面走向立体。 想像其它平面图形旋转后形成的立体图形。 五、全课回顾,总结收获 回顾、反思学习过程,畅谈收获与体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1c7a7e8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