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教案 第二课时

时间:2022-09-12 10:01: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邓稼先》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媒体播放岳飞《满江红》

刚才,同学们在课前2分钟诵读的是----岳飞的《满江红》

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抗金英雄和民族英雄,他可谓是中国历史上脊梁式的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有一些脊梁式的人物,这节课我们就认识一位为中国铸造了铁的脊梁的人物-------邓稼先。出示标题幻灯片,并板书课题及作者) 正课:

环节一:由小标题牵出邓稼先生平

师: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一个什么样的显著特点?-------小标题

师:对,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六个小标题,好吧? (出示幻灯片)

师:这六个小标题呀把文章分成了六个部分,其中有一个部分是集中详细地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那个部分?-----两弹元勋

师:是,那这一部分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师:请同学们在这一部分中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好吗?---圈画 师:(提问)来,从你开始吧 (点评:很简洁,不错),之后一人一句提问 师:好,同学们,这一节中写到了很多的时间(出示幻灯片),其中有三个时间具体到了年月日,为什么这三个时间杨振宁先生记得这么清晰呢?

生:可能这三个日子比较特殊,19641016日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67617日是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而1986729日是邓稼先逝世的日子。

师:邓稼先的逝世是共和国的一大损失,也使杨振宁失去了一个亲如兄弟的朋友

那么两弹爆炸的日子有什么意义吗?文中有一句话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的新生日子!出示PPT 师:朗读这句话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要重读 : (点评) 牛!

师:再请一个学生读这句话 师:读这句话有什么感觉 生:振奋、激动等

师:是呀,振奋、激动,咱们中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来,集体再读一遍,把咱中国人的那一份扬眉吐气读出来

环节二:探究“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过渡:文中有一段文字,就定格在了哪一段任人宰割的历史,哪一段文字?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师:来,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一段文字, 师起头: “一百年以前” -----

师:同学们,历史呀如一轴长长的画卷,我们有时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达我们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感受,那么,对中国最近一百年的历史,你会用什么颜色来表达你的感受呢?-----黑色、白色...... 师:为什么要用这些颜色呢?

生:因为这近一百年的历史我们任人宰割,很悲惨,很黑暗的那种 师:那描写这些历史时,作者把时间定格在了那一年?------1898 师:我们来看这一段文字,出示幻灯片),起头“只举1898年为例---”让学生齐读,同时板书1898黑色 师:有人说呀,这段描写1898年的文字太不简洁了,所以把它改了,(出示幻灯片),让一个学生起来读 师:两个句子,意思相同,哪一个更好?-------上一句 师:你来说说看

1、数字、地名不具体

因为上一句通过具体的地名和数字来表达,说明列强侵占中国很多的领土,侵占的时间很长,这样更能激发起人们心中的愤怒

2、找出一对很矛盾的词-----到底是强占还是租借? 是打着租借的幌子强占,“租借”是打了引号的,所以表面是租借,实际上是一种强占,说明这些国家在中国犯下的许多罪行。

师:是的,是强占,不是租借,这是一种什么行为?-----是一种强盗的行为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自己家的东西别人看上后就可以任意的抢过去呢?----因为当时的中国太落后了 板书及ppt: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在朗读时,红色的词应该怎么处理?--应重读 师:这段文字是单独成段的,这有什么效果?

1




生:强调,朗读时语气要十分沉重

师:好,我想找同学给大家示范性朗读一下-----梅书海

师:我想请你(王林艳)点评一下,这几个词他读出那种感觉了吗? 生:语气我认为还可以更强烈一些 你给大家示范一下好吗?

师:哪现在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读出那种对我们心灵的震撼,师起头:“只举1898年为例”----生齐读 师:(点评)大家读得很好读出了那种亡国灭种的危险,同学们,这种黑色的历史给了我们黑色的愤怒,但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啊,不止是一种颜色,在这里,还能读出什么颜色? 生:红色(红色代表喜悦、快乐),因为这段中说,“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结束了哪任人宰割的历史”

师:哪这句话中哪个字可以读出那种红色的激情?------- 师:让一生读此句,你为什么把这个站字读得那么重啊?

------因为今天,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终于独立了,所以我很骄傲

师:说得好,对民族独立的骄傲,哪这段文字里面,除了对民族独立的骄傲外,还有对谁的骄傲?邓稼先 师:拿理由出来

生:对这一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师:让学生朗读最后三段文字。“今天,一个世纪以后-------------邓稼先”

环节三:探究“文革”1971年、1982年这几个时间段

过渡:是啊,同学们,百年历史从不曾停下它的脚步,而杨振宁先生确把时间定格在了1898年,在这个凝固的时间背后它具有深远的意义和诚挚的感情,其实啊,在文章的三、四、五部分,杨振宁先生还把许多时间定格下来了、停留在了邓稼先的身上,让我们找出这些时间吧 师:你说

生:1967年、1971

师: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文化大革命

师:板书:文革,之后问,那么在第四部分呢?时间定格在那一年? 生:1971

师:第五部分,定格在那一年? 生:1982

师:杨振宁先生吧时间定格在了这三个时间段里,那么同学们,我们小组讨论两个问题:在这些时间的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杨振宁先生定格这些时间的意义,任选一个时间,先自己找找,在与小组同学讨论,明白了吗?好,开始吧(出示幻灯片)板书:1967 1971 1982 生:讨论,师下组巡视 “文革”初期 师:同学们刚才讨论得很认真,也很投入,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按时间顺序,那个小组将时间定格在了“文革初期”?

师:文革初期,发生了什么事

生:文革初期,它所在的研究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师:从这两段文字里能体会出杨振宁对邓稼先的什么感情呢? 生:作者对邓稼先十分敬佩 师:为什么?

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他们继续工作,这真是一个奇迹

师:如果奥本海默去做这个工作,结果会怎么样呢?依据是什么?

生:会出惨案,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拔尖是指他的成就,锋芒毕露是指他的性格 师:为什么邓稼先能做好这个工作?

生:因为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能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所以绝对相信他

师:我明白了,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出了一个伟大的人物 (板书:动荡) 1971年”

师:有没有那个组关注到了1971年这段时间? 生: 师:这些文字都是源于为了证实一段谣言,是什么谣言?

生:在那以前,也就是1964年中国原子弹试爆以后,美国报章上就已经再三提到稼先是这项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谣言说19483月去了中国的寒春曾参与中国原子弹工程。(出示幻灯片)

2




师:(出示幻灯片) 在原子弹爆炸后,还有其他的新闻媒体作出这样的报道(出示幻灯片)让学生朗读这段文字

师:各位,这两段对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报道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

生:中国报道说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是中国人依靠自力更生创造出来的,而美国的媒体并不相信中国有实力自己创制出原子弹,是依靠别人的帮助的。

师:嗯,他们质疑中国,不仅如此,他们还质疑谁? 生:邓稼先

师:板书:质疑 同学们想一想当时美国报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质疑的声音? 生:可能是当时中国很落后,美国人不相信中国有这样的实力

师:是呀,在当时落后的条件下没有谁会相信中国有这样的实力,所以当杨振宁证实了这件事的时候我们想象一下他会有怎样的心理呀

生:震惊、敬佩。书上: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到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1982年”

师:在这满腔的热泪里面,既有杨振宁的民族之情,也有他的朋友情谊呀,同学们有没有谁关注到1982年?

生: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幻灯片出示这段文字,并让学生读一遍。 我不能走,这是什么语气?----坚定

师:我不能走,不能离开那里?-------不能离开井下,不能离开工作岗位

师:哪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工作环境呢?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部分的前四段文字,感受一下他工作的那个环境。师起头:“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我不能走” 师:我不能走,难道这个工作有那么好吗?

生:工作条件虽然很艰苦,比如说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但邓稼先想到的不是自己,他是为祖国人民在工作,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做贡献,在这种精神支持下,他才会克服这些困难,坚持做下去

师:他工作的环境除了条件恶劣,还有什么特点?----危险 1“马革裹尸”的战场,说明这儿像战场一样

师:那是一个与死亡相伴的地方!那是一个常覆三军的地方啊!

2: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说明这儿经常会出现死人事件,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稼先还是在工作岗位上没有回去,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师:板书:危险 杨振宁先生回忆起邓稼先的时候呀,定格了这么多时间,黑色的1898年,动荡的文革,充满质疑的1971年以及环境恶劣危险的1982年,这些时间的背后,寄有深远的意义和诚挚的感情,下面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作者杨振宁定位这些时间的意义

生:时间跨度那么大,条件那么恶劣,邓稼先都没有放弃,作出了那么巨大的贡献,我体会到了他那种无私的精神。 师:(板书)巨大贡献 无私精神

好了,同学们,杨振宁先生在文中专门用一段文字集中表现了他对邓稼先的感情,那段文字? 生:永恒的骄傲

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杨振宁先生会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写下这段文字呢? (幻灯片出示这段文字,同时配乐教师朗读)

师:同学们,你从中听到了杨振宁怎样的感情啊?生:敬佩 怀念

师:同学们,邓稼先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国防事业,当人们知道两弹元勋这个名字的时候,他却平静的离世了,临终时还叮嘱说,不能让别人把我们落的太远,所以杨振宁用这样深情的笔触来记下对邓稼先的这份浓厚的感情,在中国现代史上,邓稼先带给我们的,就是永恒的骄傲!板书:永恒的骄傲 好,今天这堂课就到这里

板书设计:

邓稼先

1898 “文革” 1971 1982 黑色 动荡 质疑 危险 巨大贡献 无私精神 敬佩、怀念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57a2063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