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的社会实践形式。是获取经验事实和检验科学假说、理论真理性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包括仪器、设备、实验的物质对象,还包括背景知识、理论假设、数据分析、科学解释,以及实验者之间的协商、交流和资金的获取等相关社会因素。其性质不只是物质性的,还是文化性的和社会性的。在实验活动中,隔离、介入、追迹、仪器操作,对象形态改造,实验条件控制以及资源利用等,都表明实验者是自然和社会的参与者。科学实验的范围和深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扩大和深化。 自然实验: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实验。其特点是所研究的变量不由实验者操纵,而是由环境操纵的。实验者只是利用一定的条件,使事件按照自然顺序进行。这种方法减少了实验室实验的人为性,具有较高的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但研究工作要跟着事件发展的自然顺序进行,需较长时间。 控制实验:在可进行一定控制的人为环境(实验室)中,观察和比较人们的社会行为,并依此确定变量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者通常要控制:(1)影响实验的环境或外来因素;(2)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构成;(3)实验刺激,尽可能使自变量仅作用于实验组,而不作用于对照组;(4)搜集所有相同的有关因素,以比较研究对象的相同或相关的特征。与自然实验相比,有更高的内在效度,但它的人为性使得实验环境与自然环境差距很大,外在效度较低。 对照实验:亦称可比照实验,简称对照。在探讨一种因子和操作对研究对象的效应影响或意义时,对实验对象所做的除了所加条件外,其他条件均相同的实验。有时对实验对象除加与主实验相同的条件外,另外附加其他条件者也称“对照实验”。 思想实验:亦称“假想实验”、“理想实验”、“思维实验”。按照真实实验或实物实验模式,在已有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在思想中把研究对象置于理想化条件下或在假想的实验仪器设备下进行操作,以考察其运动、变化过程,发现其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特点是:思想性、超现实性、新颖性、待检验性。根据是否可以物化,分为不可物化型和可物化型。它克服了实物实验在物质、技术条件上的限制。 对照组:亦称“控制组”。“实验组”的对称。对照实验是社会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对照组指实验中不经受实验变量变化影响的一组对象。实验组指实验中承受实验变量变化影响的一组对象。可根据实验前后两组的反应和状态的差异程度,判断实验变量的影响和作用。 测量:社会学上指在社会研究中,按一定的法则对研究对象的属性在数量上赋值的过程。测量对象、测量值、法则是测量的三要素。其中法则是测量的关键,是将数值或数字符号分派给测量对象的根据。由对测量对象数量化程度的高低决定测量水平。依次可分为定类测量(对测量对象类型的鉴别)、定序测量(对测量对象的特征或属性作次序的鉴别)、定距测量(对测量对象之间真实差距的鉴别)和定比测量(确立测量对象之间的比率)四个层次。社会现象的数量化,强化了对事物的定性、定量分析。 定类尺度:亦称分类尺度、名义尺度和名义量表。社会测量标准中最低的一种。依据不同的特征和属性,把测量对象划分为若干既互斥又周延的类别,使达到同类同质、异类异质,最后由数字加以标记和区别。只将测量对象分类而无先后次序,即使用数字符号分类时,也不能做任何数字运算。常用于性别、婚姻状况、职业类型等测算。 定序尺度:亦称次序尺度、分级尺度和次序量表。社会测量标准的一种。指各测量对象的类别之间进行量的次序的排列。它经常和定类尺度结合使用。常用于文化程度、技术水平、社会经济地位、满意度等测算。 定距尺度:亦称等距尺度、区间尺度和定居量表。社会测量标准的一种。指各测量对象具有类别和等级的特征,间距相等的差距。其间距被数量化、等距化,故可作加减而不能作乘除运算。常用于智商、温度等测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8138023a7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