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波理论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2-21 11:23: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义波理论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首先对社会学Karl Maton的语义波理论做了简要介绍,其中着重介绍语义引力与语义密度,并举例分析说明释义法、翻译法、联系法、引申法、溯源法等方法对汉语波峰的消解和汉语知识积累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语义引力;语义密度;汉语教学

1.Maton的语义波理论简介

Maton澳大利亚知名的社会学家,他创立了合法化语码理论。其中,语义波指的是语义引力(Semantic Gravity,简称SG)和语义密度(Semantic Density简称SD)的强弱程度此消彼长所产生的结果。其中语义引力指的是语篇意义对语境的依赖程度。它的连续变化可以用强( + ) 或弱(-) 来表示。语义引力越强( SG + )意义与语境关联程度越大; 语义引力越弱( SG),意义与语境关联程度越小。例如数学概念中的直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中所包含的语义引力要强于数学中三角形的语义引力;而语义密度是指语篇意义的浓缩程度,语义密度的连续变化也可以用强( + ) 或弱( ) 来表示。语义密度越强( SD + ),符号蕴含的意义越多; 语义密度越弱( SD ),符号蕴含的意义越少。例如专业术语抽象的概念语义密度就较强。 日常用语和常识语义密度就较弱。语义引力与语义密度这两者呈反比关系。语义引力较弱的话语成分语义密度较强,如前面提到的抽象的定义概念和专业术语等;语义引力较强的话语成分语义密度较弱,如日常对话中使用的日常用语和生活常识。根据Maton的理论绘制出的单个语义波的语义轮廓,语义引力和语义密度可以沿着语义刻度表上下移动,处于高位即波峰的是那些语义引力最弱而语义密度最强的成分,处于低位即波谷的则是那些语义引力最强而语义密度最弱的成分。知识的学习就是不断把波峰变为波谷那就是把要学的知识由难变易的过程。汉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汉语学习者消解一个个峰,降低其语义密度,增加其语义引力。

2.汉语波峰的消解

在汉语教学中汉语教师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便是答疑解惑,这便是汉语知识的消解过程。关于汉语知识的消解方法本文总结出了以下方法。 2.1释义法

在汉语教学中释义法即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解释生僻的汉字或者汉语学习者难理解的汉语词汇。 2.1.1近义解释法

当汉语教师用近义解释法解释词语来消解汉语词的波峰时,她需用要解释词语的近义或同义的词或词组短语等进行词语解释。如:增添--增加,关怀--关心。 2.1.2反义解释法

此方法是用需解释词的反义词或相反意思的词组短语等前面加否定副词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如:紧张-不镇定,懦弱--不勇敢。 2.1.3归类解释法

根据词义有概括性和模糊性的性质,对一些比较简单但又不好解释的词语可以采用把需解释的词语进行归类的方法进行解释。如:苹果-- 一种水果,机枪-- 一种现代兵器。

2.1.4比喻解释法


比喻解释法是将需要解释的词与一些常见的、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用比喻句式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如:红色--像鲜血一样的颜色 绿色--像树叶一样的颜色。

2.2翻译法

翻译法用的较多的情景便是在学习文言文的情景下。如: 聊叙--姑且谈谈,聊,姑且。

2.3联系法

联系法要求汉语教师要联系文章的上下文或者真实的生活情境或引导汉语学习者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解释词语。 2.3.1联系语境法

汉语教师要将词语本义同其所处语言环境联系起来揭示词语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临时意义。如:落第--科举时代应试不中叫落第。这里指考试不及格。(鲁迅《藤野先生》);下车伊始--旧指新官到任。这里指刚到一个地方。伊,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毛泽东《〈农村调查〉序言》)。 2.3.2联系生活实际法 背井离乡可以结合12地震后,当地的居民被迫离开家乡,到外地去谋生来理解。再如花团锦簇一词,可引导学生想象春天到了,各种颜色的花竞相开放的情景来体会。 2.4词义引申法

有些词有本来的意思,还可以引申为其他方面的意思,对于这种词要先明白它们原来的意思,再理解引申义。这类词往往与字形有一定的关系:""旁的字都与水有关;""""旁的字与行走有关;""旁的字与树木有关。 2.5溯源法

该方法是要给汉语学习者介绍汉语知识的源头,如背景,来源,相关典故等。如在教授字时,可给学生展示月字的字形的演变。接着告诉学生:天上的月亮,时圆时缺,但圆的时候少,而缺的时候多。这种现象非常形象地反映在字形上。甲骨文的字,缺而不圆,分明是一弯新月的形象。月亮平均每30左右圆满一次,所以后来就拿月来计算时日,平均30天为一个月份,于是一年就有了12个月。

又如在讲授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这来源于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田登做州官时,自己规定要避讳他的名字,谁误犯了他的名字就生气,于是人们不得不把叫作。正月十五摆设花灯,允许民众进城观看,吏卒书写告示,公布在集市上:“本州依照惯例,放火三天。所以就说:“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3.结语

本文通过举例分析证明证明,语义波理论与其中的语义引力语义密度都对汉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总结出的释义法,翻译法,联系法,引申法,溯源法都可以为消解语义波的波峰即学习中的难点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1978.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 Arnold.

[2]HallidayM.A.K.1994.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 [3]HallidayM.A.K.2008.Complementarities in Language[M].Beijing: The Commeracial Press.


[4]MatonK.2014.Knowledge and Knowers[M].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5]张德禄,覃玖英.2016.语义波理论及其在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和建构中的作用[J].语教学(2).

[6]朱永生.2015.论语义波的形成机制[J].外国语(4).

作者简介:司园园(1994.02-),女,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西北大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d2296336a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