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公羊传:《哀公九年》原文译文

副标题:公羊传:《哀公九年》原文译文

时间:2022-02-15 11:16: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能力训练# 导语】《春秋公羊传》简称为《公羊传》,其记载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下面是©文档大全网分享的公羊传:《哀公九年》原文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九年①,春,王二月,葬杞僖公。


  宋皇瑗帅师取郑师于雍丘②。其言取之何?易也。其易奈何?诈之也③。


  夏,楚人伐陈。


  秋,宋公伐郑。


  冬,十月。


  【注释】


  ①九年: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


  ②雍丘:宋国邑名,在今河南杞县境。


  ③诈之:何休注:“诈,谓陷阱奇伏之类。”


  【译文】


  鲁哀公九年,春季,周历二月,安葬杞僖公。


  宋国大夫皇瑗率领军队在雍丘这个地方轻“取”郑国军队。这里说“取”郑国军队是什么意思?打败郑国军队太容易了。怎么会太容易呢?因为宋国军队是采用奇袭取胜的。


  夏季,楚国军队攻打陈国。


  秋季,宋景公亲自领兵攻打郑国。


  冬季,十月。


  扩展阅读:《公羊传》史学价值


  《公羊传》的历史思想比《谷梁传》更为丰富,其影响也更深远。在汉代,公羊学大显于世。魏晋以后虽经一千多年的消沉,至鸦片战争前后却重新复兴,而且风靡一时,成为近代维新运动的思想武器,并且是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中国思想界接受西方进化论的思想基础。“公羊学”的产生和两次盛行,是思想史、史学发人深思的历史现象,其秘密在于《公羊传》中蕴含着一套独有的政治———历史哲学


  《公羊传》写定于汉初,系用汉代通行的隶字书写,它是今文经学中富有理论色彩的代表性典籍。公羊学者认为,《春秋经》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处处包含“微言大义”。这同古文学派认为《春秋经》是一部历史著作不同。从这一根本点出发,《公羊传》包含着一些可供人们发挥的历史思想:


  第一,《公羊传》认为孔子在《春秋经》中贯穿了“大一统”、“拨乱反正”等政治“大义”。大力彰扬孔子拥戴周天子“天下共主”的立场,作为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原则,为战国晚期正在进行的“统一”作舆论的准备。甚至直接成为孔子专为汉代天子而制定的治国纲领!


  第二,《公羊传》又包含有历史变易观点,人们可以据之推演,划分历史的发展阶段。此即的公羊三世说。更重要的是,其对于三世异辞说的解释包含一个很宝贵的观点:不把春秋242年视为铁板一块、凝固不变,而看作可按一定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三,《公羊传》专讲“微言大义”。上述两项都是极重要的“微言大义”,其他明显的还有:隐公三年讲讥世卿;庄公四年讲“九世复仇”;闵公元年讲“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等。诸如此类都可以大加引申比附。


  总括来说,《公羊传》的历史哲学具有政治性、变易性和可比附性三大特点,在儒家经典中并不多见。


  《公羊传》的主要精神是宣扬儒家思想中拨乱反正、大义灭亲,对乱臣贼子要无情镇压的一面,为强化中央专制集权和“大一统”服务。《公羊传》尤为今文经学派所推崇,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历代今文经学家都常用它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它也是研究战国、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公羊传:《哀公九年》原文译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kHK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