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真题_2017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知识考点:劳动争议仲裁的程序

副标题:2017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知识考点:劳动争议仲裁的程序

时间:2024-02-10 08:34: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力资源考试# 导语】为了大家能够更好地备考人力资源管理师,今天©文档大全网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以下2017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知识考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劳动争议仲裁的程序
  (一)申请和受理
  1.申请的概念
  申请仲裁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因发生劳动争议,依法提请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并做出裁决的行为。申请仲裁是劳动关系当事人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的具体体现。
  2.申请仲裁的条件
  劳动争议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申请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
  (2)有明确的被申请人。
  (3)有具体的仲裁请求以及所依据的事实、理由。
  (4)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属于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和受理仲裁委员会的管辖。
  (5)申请时问符合申请仲裁的时效规定。
  3.仲裁申请书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申请仲裁,应依法向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仲裁申请书,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1)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2)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3)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书写仲裁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记人笔录,经申请人签名或者盖章确认,并告知对方当事人。申请人的书面仲裁申请材料齐备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出具收件回执。对于仲裁申请书不规范或者材料不齐备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并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要求补正全部材料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出具收件回执。
  4.仲裁申请的效力
  (1)启动仲裁程序。
  (2)申请人不得以同一仲裁请求向其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申请仲裁。
  (3)申请仲裁时效中断。
  5.受理的含义
  受理是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收到仲裁申请后,经审查认定符合申请仲裁的条件,决定予以接受并开始组织实施仲裁活动的行为。
  6.仲裁申请的审查
  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劳动争议案件受理的日常工作。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工作人员接到仲裁申请书后,应对下列事项进行审查:
  (1)申请人是否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
  (2)申请仲裁的争议是否属于劳动争议。
  (3)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是否属于仲裁委员会的受理内容。
  (4)该劳动争议是否属于本仲裁委员会管辖。
  (5)申请书及有关材料是否齐备并符合要求。
  (6)申请时间是否符合申请仲裁的时效规定。
  7.仲裁申请的处理
  (1)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5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通知申请人,出具受理通知书;对于不属于本仲裁委员会管辖范围的仲裁申请,仲裁委员会应当在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5 日内,向申请人作出书面说明并告知申请人向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委员会在申请人申请仲裁时,可以引导当事人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争议,给予必要的法律释明及风险提示。
  (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在5日内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
  (3)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当在1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答辩书后,应当在5日内将答辩书副本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8.被申请人的反请求
  反请求是指在仲裁中,被申请人以仲裁请求的申请人为被申请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的与本请求标的或请求理由有牵连的独立的仲裁请求。被申请人可以在答辩期间提出反请求,仲裁委员会应当自收到被申请人反请求申请书之日起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并通知被申请人。
  决定受理的,仲裁委员会可以将反请求和申请合并处理。
  该反请求如果是应当另行申请仲裁的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书面告知被申请人另行申请仲裁;该反请求如果是不属于规定范围内应当受理的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向被申请人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
  被申请人在答辩期满后对申请人提出反请求的,应当另行提出,另案处理。
  (二)开庭和裁决
  1.案件仲裁准备的含义
  案件仲裁准备是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案件受理之后、开庭审理之前,为保障开庭审理的顺利进行和案件及时公正的审理,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组成仲裁庭或指定仲裁员,审阅仲裁材料,调查、收集证据等。各地仲裁委员会之间可以互相委托调查。受委托方仲裁委员会应当在委托方仲裁委员会要求的期限内完成调查,因故不能完成的应当在要求期限内函告委托方仲裁委员会。
  2.在法定期间内向当事人送达开庭通知
  (1)仲裁委员会应当在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5日内组成仲裁庭并将仲裁庭的组成情况书面通知当事人。
  (2)仲裁庭应当在开庭5日前,将开庭日期、地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在开庭3日前请求延期开庭。是否延期,由仲裁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3)申请人收到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回仲裁申请处理,申请人重新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被申请人收到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裁决。
  3.仲裁庭开庭裁决的普通程序
  (1)由书记员查明双方当事人、代理人及有关人员是否到庭,宣布仲裁庭纪律。
  (2)首席仲裁员宣布开庭,宣布仲裁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的申诉、申辩权利和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并宣布案由。
  (3)听取申请人的申请和被申请人的答辩;当事人在仲裁过程中有权进行质证和辩论。仲裁庭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可以交由当事人约定的鉴定机构鉴定;当事人没有约定或者无法达成约定的,由仲裁庭指定的鉴定机构鉴定。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或者仲裁庭的要求,鉴定机构应当派鉴定人参加开庭。当事人经仲裁庭许可,可以向鉴定人提问。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经查证属实的,仲裁庭应当将其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4)仲裁员以询问方式,对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进行当庭调查,质证和辩论终结时,首席仲裁员或者独任仲裁员应当征询当事人的最后意见。
  (5)根据当事人的意见,当庭再行调解。不宜进行调解或调解达不成协议时,应及时休庭合议并作出裁决;仲裁庭应当将开庭情况记入笔录。当事人或者其他仲裁参加人认为对自己陈述的记录有遗漏或者差错的.有权申请补正。仲裁庭认为申请无理由或者无必要的,可以不予补正,但是应当记录该申请。
  仲裁员、记录人员、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加人应当在庭审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或者其他仲裁参加人拒绝在庭审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的.仲裁庭应记明情况附卷。
  申请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可以提出增加或者变更仲裁请求;仲裁庭对申请人增加或者变更的仲裁请求审查后认为应当受理的,应当通知被申请人并给予答辩期,被申请人明确表示放弃答辩期的除外。
  申请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提出增加或变更仲裁请求的,应当另行提出,另案处理。
  (6)当事人申请仲裁后,可以白行和解。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撤回仲裁申请,也可以请求仲裁庭根据和解协议制作调解书。仲裁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
  调解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
  调解不成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7)仲裁庭复庭,宣布仲裁裁决。
  (8)对仲裁庭难作结论或需提交仲裁委员会决定的疑难案件,仲裁庭应当宣布延期裁决。在管辖区域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以及经仲裁庭合议难作结论的疑难案件,仲裁庭可在查明事实后提交仲裁委员会决定。
  4.仲裁期限
  (1)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45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5日。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的,当事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仲裁期限的计算。有下列情形的,仲裁期限按照下列规定计算:
  ①申请人需要补正材料的,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的时间从材料补正之日起计算。
  ②增加、变更仲裁申请的,仲裁期限从受理增加、变更仲裁申请之日起重新计算。
  ③仲裁申请和反请求合并处理的,仲裁期限从受理反请求之日起重新计算。
  ④案件移送管辖的,仲裁期限从接受移送之日起计算。
  ⑤中止审理期间不计入仲裁期限内。
  ⑥有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另行计算的其他情形的。
  (3)仲裁期限的中止。因出现案件处理依据不明确而请示有关机构,或者案件处理需要等待工伤认定、伤残等级鉴定、司法鉴定结论,公告送达以及其他需要中止仲裁审理的客观情形,经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中止案件审理,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中止审理的客观情形消除后,仲裁庭应当恢复审理。
  当事人因仲裁庭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仲裁委员会应当裁定该案件终止审理;当事人未就该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且双方当事人同意继续仲裁的,仲裁委员会可以继续处理并裁决。
  5.先行裁决与终局裁决
  仲裁庭裁决案件时,其中一部分事实已经清楚,可以就该部分先行裁决,当事人就该部分达成调解协议的,可以先行出具调解书。当事人对先行裁决不服的,可以依照调解仲裁法有关规定处理。
  仲裁庭裁决案件时,裁决内容同时涉及终局裁决和非终局裁决的,应分别作出裁决并告知当事人相应的救济权利。
  仲裁庭对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案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决先予执行,移送人民法院执行。
  仲裁庭裁决先予执行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
  (2)不先予执行将严重影响申请人的生活。
  劳动者申请先予执行的,可以不提供担保。
  6.裁决书
  裁决书是劳动争议仲裁机关根据已查明的事实依法对争议案件作出裁决的书面文书。制作裁决书应做到事实表述清楚,引用法律、法规准确适当。裁决应当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应当记入笔录。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裁决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裁决书应当载明仲裁请求、争议事实、裁决理由、裁决结果和裁决日期。裁决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印章。对裁决持不同意见的仲裁员,可以签名,也可以不签名。对裁决书中的文字、计算错误或者仲裁庭已经裁决但在裁决书中遗漏的事项,仲裁庭应当及时予以补正并送达当事人。
  7.裁决书的效力
  当事人对终局裁决以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
  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裁决书,应当依照规定的期限履行。
  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理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执行。
  劳动争议仲裁调解书和仲裁裁决书的法律效力,既有相同的方面又有不同之处。
  相同的方面表现在:(1)结束仲裁程序。仲裁调解书和仲裁裁决书送达后,均表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仲裁法律程序上已经解决了双方当事人的争议,即意味着仲裁程序的结束。(2)确定了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产生了实体法上的后果,双方当事人应当依法在规定的期限内履行。(3)依据一事不再理的原则,当事人不得再以同一事实、理由向仲裁机关申请仲裁。如有上述情况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仲裁机关不予受理。(4)具有强制执行效力。人民法院为执行调解书和裁决书而发出的协助执行通知书。有关单位和人员必须执行。
  不同之处表现在:(1)生效的时间不同。“调解书自送达之日起具有法律效力”。仲裁裁决书并不是送达后立即生效,而是当事人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不起诉的,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2)提起诉讼的权利不同。当事人双方或其中一方不得就调解书的内容向人民法院起诉;而对裁决书,当事人对其不服或有异议的,可在法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8.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书格式
  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书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书
  ××××裁字第××号
  申请人:×××
  被申请人:×××
  (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
  案由:
  ……(双方争议的内容及各自陈述的意见)
  查明:……(写明仲裁庭查明的事实和认定的证据)
  本会认为:……(写明裁决的理由)。依照……(写明裁决所依据的法
  律条款项目)之规定,裁决如下:
  (1)……
  (2)……(写明裁决结果)
  首席仲裁员:×××
  仲裁员:×××
  仲裁员:×××
  ×年×月X日(印章)
  书记员:×××
  (三)集体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
  前已述及,集体劳动争议是指有共同请求,劳动者一方当事人在10人以上的劳动争议;而团体争议则是指工会(没有组建工会的用人单位是职工代表)因订立或履行集体合同与用人单位产生的争议,因此,两类争议的性质是有差别的。但是,我国目前的相关立法并未对两类争议做特别严格的区别。其相关规定主要是下述方面:
  1.劳动者一方在10人以上的争议,或者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可优先立案,优先审理。
  2.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经协商解决不成的,工会可以依法申请仲裁;尚未建立工会的,由上级工会指导劳动者推举产生的代表依法申请仲裁。仲裁委员会处理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应当按照三方原则组成仲裁庭处理。
  3.劳动者一方在10人以上集体争议,劳动者可以推举3~5名代表人参加仲裁活动。代表人参加仲裁的行为对其所代表的当事人发生效力,但代表人变更、放弃仲裁请求或者承认对方当事人的仲裁请求,进行和解,必须经被代表的当事人同意。
  4.法院审理。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当事人可以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院审理使争议得到解决。
  (四)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的团体争议的处理方法
  1.当事人协商。
  2.由劳动争议协调处理机构协调处理。
  协调处理的程序是:
  (1)申请和受理。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的劳动争议协调处理机构书面提出协调处理申请:未提出申请的,劳动行政部门认为必要时,自动立案受理。
  (2)劳动争议协调处理机构在调查了解争议情况的基础上,拟订协调处理方案。
  (3)协调处理。劳动争议协调处理机构组织同级工会代表、企业方面代表及其他代表与团体争议当事人各方首席代表共同进行协调。
  (4)制作《协调处理协议书》。协调处理结束后,由劳动行政部门制作《协调处理协议书》,双方首席代表和协调处理负责人共同签字,并且成为集体合同的有效组成部分,对集体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
  (5)此类争议应自决定受理的15日内结束,争议复杂或其他客观因素影响需要延期的,延期最长不得超过15日。
  3.当事人的和平义务
  (1)发生团体劳动争议,当事人应当进行平等协商,以期取得一致意见。即使不能协商解决,应通过正常程序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协调处理,不得自行采取过激行为。
  (2)在申请和协调处理期间,也不得采取过激行为,同时企业不得解除职工代表的劳动关系。

2017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知识考点:劳动争议仲裁的程序.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46W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