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1、听写词语,校对。 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记叙了谭千秋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表现了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3、师导入:这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老师,这是一位充满无私大爱的老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本,让我们一起去瞻仰这最后的姿势,一起去膜拜这最后的姿势。 (这一环节既是复习,又是导入,创设情境激活经验的时间要控制在5分钟以内,否则将影响后面的学习进度。) 二、基础学习,获取经验 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课文,教师出示自学要求: 1、“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姿势?课文几次描写了这“最后的姿势”,用笔画出这些文字。 2、地震前,天气是怎样的?地震发生时,课桌、楼房,周围的环境是什么样的?用“ ”画出描写地震来临前和到来时环境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3、用“﹏﹏”画出地震发生时描写谭老师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4、默读8---10自然段,画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眼中的谭老师形象,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课文为什么要引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 5、“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基础学习获取经验的环节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自学,从而让他们去获取属于他们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的经验。) 三、小组合作,交流经验 1、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2、敢于大胆提出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自己困惑的地方。 (小组合作交流经验这一环节的成效,要看小组建设情况。我认为经验课堂的模式关键在于学习小组的建设,教师要精心培养和建设高效的学习小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小组成员的调配;2、小组长的选配;3、学习模式和程序的设计;4、团队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5、质疑问难的品质的培养。) 四、析疑解难,完善经验 学生质疑,师生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板书: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2、指名读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感受到了什么?(师相机指导朗读,齐读。) 3、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了,谭千秋老师当时是怎么做的呢?指名读,提问: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临危不惧,舍己救人) 4、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1、2组读描写环境的语句,3、4组读描写谭千秋老师的语句。 5、出现在救援人员眼中的谭千秋老师是怎样的一个姿势?指名读相关文字,你读了之后,心中有什么感受?哪些词语让你震撼?(指导朗读) 这一幕仅仅震撼了救援人员吗?他们又是怎么说的呢?通过他们的叙述,你知道了什么? 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无私大爱) 课文为什么要引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 `6、读到这里,我们除了震撼,感动之余,同学们心中有什么疑问吗? 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 7、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出示: 你是怎样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分散难点: 1、为什么说“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这最后的姿势表现了什么? 3、师总结: (质疑问难完善经验环节很容易重走老路,变成讲读课文。这一环节的成功与否,要看学生质疑的能力。) 五、实践应用 深化经验 谭千秋老师就这样离开了我们,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f4fd2b60508763230121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