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许渊冲的“三美论”解读《游子吟》英译

时间:2022-08-05 09:13: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许渊冲的三美论解读《游子吟》英译

摘要:对于大多数译者而言,要想把中国古代诗歌给英译出来,并能达到重现的目的并非易事,更有译者提出诗不可译诗可译,但难译的观点。虽然诗难译,但已有不少学者和翻译家致力于诗歌英译研究,并在这一研究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许渊冲先生就是其中一员。本文以唐诗《游子吟》为例,解读了原诗的创作背景,并运用许渊冲的三美论来给原诗做出了自己的翻译,再分音美形美意美在译本中的体现,最后提出对诗歌翻译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游子吟》;英译;音美;形美;意美

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歌咏的语言艺术,无不成,无没有(钟如雄,2006)这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性,也就是说古诗歌本身就有着的特性。孟郊的《游子吟》就是一首让后人琅琅上口的乐府韵律诗。选《游子吟》作译本分析的原因在于原诗做到了许渊冲先生所提出的三美,即音美、形美和意美,笔者想要通过对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一段时间的学习与理解后,结合这三美力求翻译出与原诗对照的译本。 一、 《游子吟》原诗解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游子吟》是中唐诗人孟郊所作,由于他深情地歌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引起了无数后人的共鸣。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后,体味到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颂母之诗。全诗共有六句,每句只五个字,诗的前两句刻画出一个慈祥的老母亲穿针引线,为即将远去的儿子赶制衣衫的情景,形式上采用对偶句式,慈母游子手中身上,相互依托,亦颇具韵律美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则是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与惟妙惟肖的心理刻画,其中密密迟迟交叠呼应,虽无言语,却使得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于生活细微处显露无疑。诗的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用寸草心三春晖写小草难以报答阳光的抚育,从而形成一个巧妙的比喻:正如寸草不能报答春日的恩泽,子女也难以报答伟大的母爱。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表达出子女对母爱的感激之情。

三、三美论在《游子吟》译本中的体现 以下是笔者对原诗所作的译文: Song of the Wanderer

The threads in the loving mother’s hand, Making the clothes for her wandering child. Before his departure how elaborately she mend, Fearing his return may be prolonged. Who dare to say the heart of little grass,

Could repay three months of spring’s brightness. () 意美

许渊冲先生在对三美论的阐述中提出三美中意美是第一位的,意美的基础是意似。所谓意似,即在译诗中尽量避免错译、误译、漏译,以最好地展现原文的内容。在标题翻译上,笔者采用了直译的方法,把游子译成“the wanderer”展现了漂泊在外而无定居的状态,并和译文中的“wandering”相呼应;在英文中常翻译成“song”,如石灰吟可译为“Song of the Lime”。在一些意象的翻译上,线寸草心三春晖,相应被译为“threads” “clothes” “the heart of little grass”“three months of spring’s brightness”,其中,寸草被意译为


“little grass”而不是直译为“inch-long grass”,是担心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对尺度大小的衡量也有一定的差异,所以为避免误解,就决定采用意译的方法来体现草的矮小,来和春日时分的万丈光芒形成鲜明对比。而三春指的是春天的三个月,分别是孟春,仲春和季春,笔者采取抽象译法和直译法把它译成“three months of spring”,一是为了力求语言简洁,二是为了考虑受众群体的理解程度,所以没有把具体的哪三个月译出来,因此可以采取注解的方法来补充说明。在叠词的翻译上,如密密,笔者用意译的“elaborately”来描写慈母为游子缝制衣服时的费心劳苦,而不是选择“stitch by stitch”来具体化译出一针一线的动作,尽管它做到了与原诗形式相接近,但却不能表达出慈母对游子的关爱之情。 () 形美

形美主要有对仗工整,语句长短两个方面。(许渊冲,1979)从译本的行数和长度来看,行数与原诗保持一致,皆为六行诗,每行诗的长度平均在七个字左右,基本保持了原诗语言简洁凝练的风格。从译本的形式来看,第一,二和五句的“the threads”“the clothes”“the heart”都采用了定冠词“the”加名词的方法,不仅起到了特指的作用,也起到了对仗的作用;此外,第一,二句的“loving mother”“wandering child”都采用了动词加“ing”变为形容词来修饰名词的译法,形式对照,刻画慈母无时无刻不关心孩子和孩子在外漂泊的形象,因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第二,四句属于偶句,开头的“making”“fearing”都采用了动词加“ing”的译法,使全诗看上去对仗工整,语法使用也一致,而且“making”的运用使原诗前两句隐性的逻辑关系被显性化,这样译文就更能符合读者,尤其是西方读者的思维模式;原诗第三,四句中的一对表示离开和归来动作的反义动词分别被译为“departure”“return”,且前面都加了物主代词“his”,使得动词被名词化,运用了词性转译的方法,也起到了形式对仗的作用;最后再从句式来看,原诗最后两句的肯定句式因为“who”的直译而变成了疑问句式,有效传达原诗以反诘语气所承载的强烈情感,与原诗的句型相对应。 () 音美

许渊冲先生认为,唐诗的音美首先就是要押韵,而且最好能做到音似。但是,音美和音似一致的情况很少,多数都是矛盾的。所以他也认为,传达原文的音美往往不能做到、甚至也不必做到音似。此外,唐诗的音美还涉及到节奏问题,许渊冲提出在考虑到原诗的实际情况下,可尝试用英语诗歌的一定格律来译,以体现唐诗的平仄之美。因此,笔者在《游子吟》英译中考虑到了押韵这一要点,分析出原诗仅有第四,六句押了尾韵,而译本采用了aaaabb的韵脚模式,前四句的末尾词“hand”“child”“mend”“prolonged”都是押[d]的韵,后两句的末尾词“grass”“brightness”押的是[s]韵。虽然译本在韵脚方面做到了押韵,可是有些地方的翻译却因顾音而失意,违背了许渊冲先生重意美的翻译标准,如译本第三句“mend”按照英语语法的主谓一致,应该为“mends”,但为了求押韵,而故意把它错译;原诗第四句意恐迟迟归本是要强调母亲抓紧时间缝制衣服好让游子早日出发也早日结束征程,是第三句临行密密缝的目的,迟迟归是晚归的意思,应该译为“come back late”最恰当,可为了注重押韵,便用了“prolong”一词,变主动为被动,意为延期,押了[d]韵,虽然与原诗意思相近,但很难辨认出与上一句诗的因果关系,容易让读者看不懂。 四、总结

笔者对译本经过分析后发现,想要同时达到三美简直是难于上青天,翻译若只注重意美而无音美形美,译出来的就不像诗,自然也就不可能充分传达原诗


的意美;若达到了音美形美而无意美,就失去了翻译的前提。在诗歌翻译中,不仅要着力表现原诗语境中的意境,还需突出原诗的文化内涵。(杨才英,2005:84这就需要译者在诗歌英译前对原诗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和一些意象方面能够进行深入了解,借助翻译的力量传播中国文化。但中国文化特点的突出可能将面临一些西方读者对此难以理解的问题,因此翻译的同时也需要考虑读者的反应和感受,而这一束缚意味着意美的完全体现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参考文献:

许渊冲. 如何译毛主席诗词[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79(02). 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杨才英, 韩玉平. 对《游子吟》三个英译本的文体比较[J]. 枣庄学院学报, 2005(4). 杨玉玲. 许渊冲翻译理论述评[J].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5. 钟如雄. 中国古代诗歌内涵[J]. 西华大学学报, 2006(2).

作者简介:

龚方丽,女,汉族,云南曲靖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英语口译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汉口笔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4c773521b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