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欲无言 【原文】 子曰:「予(1)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2)何述(3)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4)行焉,百物(5)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第十七》) 【注释】 (1)予:我。 (2)小子:子,音「紫」。对年幼者、学生们的称呼。 (3)述:遵循;继续别人的事业或阐述他人的学说。 (4)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5)百物:众多不同的生物。 【翻译】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如果您不说话了,那么我们这些学生将如何遵循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话了?四季照常运行着,各种生物照样生长着。天何尝说话了?」 【评析】 人有生老病死的宿命,但是天道屹立不摇。人是多么渺小,虽然可以弘扬天道,唤醒世人,但是人类的存亡,终究是人类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人受天道的制约,而人再有本事,再了不起,也只不过是狂妄自大的无知,人能撼动得了宇宙、天道一根汗毛吗?能改变天象和上天的安排吗?天体的运行、宇宙的时空、生命的生灭、人的命运、万事万物不也都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道理在展现吗?只有修养心性、提高境界才能摆脱一层一层天道的制约,最后返本归真才是人生的要务,才能自在洒脱、怡然自得,而过多的主观愿望或悲天悯人,那可能也只不过是执着吧!顺天知命和不断地修养自己才是根本。 如果孔子还处于修养心性的阶段,那么还必须有让他提高的环境,遇到难关,还可能表现出犹疑难决、摆放不定的状态,例如:眼看着世道衰微、人心道德沉沦,自己深负重任,应该如何截窒?在朝兴教化好呢?或者在野普及教育好呢?退隐好呢?还是操劳世事好呢?有为好呢?无为好呢?或许孔子也感受到有为带来利也带来弊,有些人对孔子有看法,不能理解他,批评他,还有学生们面临困境也有所动摇,甚至学生们以孔子为师,却淡忘了还有更高的天道,就在身边,无处不在,等着学生们自己去领悟呢?孔子的话再对再有分量,也都不能代替天道,学生应该遵循正道而非跟人走。所以本文也说明了孔子如何破除学生们对孔子的依赖和迷思,也是孔子意在避免对学生们的亲自悟道造成障碍。 【延展】 1、虽然天地时时展现着无言的教化,还有天象展现上天的意志和对人心的回应,但是人心太迷还是不悟,还需要有修养的人给人们一点提醒和引导,就像是教化人们一样。 想想看:这是不是也是在做好事,同时在修养自己?人们是不是往往容易崇拜他而忘记道理才是根本?这是不是会造成彼此修养提高的障碍?是不是他的显示心、自大、自以为是等执着招来了人们对他的崇拜?人有一点成就之后,要谦卑而不自大是不是很不容易? 2、人总是有依赖心,不肯自己去领悟道理,实践、证实道理,不肯亲自去认清真相,总想从别人那儿听取什么、获取什么。 想想看:从别人那里听取什么而没有经过自己的领悟和实践、证实,那算不算是自己的东西?那是不是只是听信别人、认同别人的东西而已?这样是不是容易形成对人的崇拜?这样其实是不是并没有敬重道理呢?不敬重道理而崇拜人会有什么危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26d7c8371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