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问明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时间:2023-12-19 13:20: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子张问明

【原文】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1),肤受之愬(2),不行(3)焉,可谓明(4)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5)也已矣。” (《论语·颜渊第十二》) 【注释】

(1)浸润之谮:谮,音“zèn”,谗(”)言,诽谤他人的言语。指谗言如水的渗透,不易察觉而暗中慢慢发挥作用。 (2)肤受之愬:肤受,亲身感受。愬,音,诬告。指亲身感受着疼痛那般的诬告,即直接、恶毒的诽谤。 (3)不行:行不通,指不为所动。 (4)明:心思明智。

(5)远:境界高远,超凡脱俗。 【翻译】

子张问怎样才是明智。孔子说:像水的渗透那样暗中慢慢发挥作用地说你坏话,像亲身感受着疼痛那般直接、恶毒地诽谤你,在你那里都行不通(你都不为所动),那你已经称得上是明智的了。像水的渗透那样暗中慢慢发挥作用地说你坏话,像亲身感受着疼痛那般直接、恶毒地诽谤你,在你那里都行不通(你都不为所动),那你已经称得上是境界高远、超凡脱俗的了。 【评析】

人如果能实实在在修心性,自然会愈来愈明理,愈来愈能看透世间的表象,久了和不修心性的人会拉大差距。内在可能变得:心思清净明智,境界超远脱俗,明白世事的因由,接触到真相本质,悲悯宽容生命等;而外在可能是:不为表象人事物所动,能忍人所不能忍,说真话,做正事,善待他人等。文中孔子可能意在针对子张的情况,勉励他踏实地修心性,真正提高心性和思想境界,这样才能堂堂正正面对小人的恶意和诽谤言语,才能充耳不闻,不再心动或受制约。 【延展】


1、人的想法往往决定着命运,面对同一件事,想法不同的人,可能结果会有很大不同。换句话说,就算左右不了事件的发生,我们也可以转变面对事件的态度和想法,这个转变能力,可能就是我们不为人事物所动,不受制于人事物的转机,也是一个人能提高境界、活得自在的原因。

想想看:转变想法、态度和修心性、升华自己是不是关系很大?内在心性和表象事件之间是不是存在着有趣的关系:心不正,按照因果关系,会出现麻烦事;提高心性,就能出现转机,不受制于麻烦事?试试看:在生活中体察自己的心思和遭遇的事件之间有没有关系。

2、人有一种思维惯性,总是想用看得见的外在具体方式解决外在问题,也常在具体观察得到的外在找问题的根本原因,常常忽略了人看不见的精神、内在,也忽视了精神、内在和外在问题的联系。

想想看:人对于精神、内在没有自知之明,是不是会使人陷入具体问题之中,无法根本解决问题?人类和方方面面的领域是不是存在很多问题?政治、法律、教育、医疗等有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一大群人陷在黑暗摸索和问题之中,这是不是眼前的大忧患?是不是唯有看透眼前一切问题的根源是道德人心,并从提高心性着手才是最明智最实在的解决之道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c03c1e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