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方案 李阳中学 张彦平 课题名称 科 目 教学时间 学习者分析 教学目标 《曹刿论战》 语文 45分钟 年级 九年级 1、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 本节课中理解鲁国获胜的真正原因,体会主要人物曹刿和次要人物鲁庄公的思想性格,鉴赏文章选材、组材的高超技法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感受曹刿心系国事,机敏持重的可贵品质 2.学生体会敢于担当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曹刿和庄公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2.多向分析理解课文,从曹刿和庄公两个角度入手,深层研读课文 三、知识与技能 1.识记理解文中的重要文言词语 2.了解《左传》,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重点、1.梳理背诵思路,熟练背诵课文 难点 2.理解曹刿论战的意义。深层探究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敢于提出创见 3、抓住关键词“论”,探究“论”的实质,体悟人物的情怀;把握以“论”为中心选材组材的写作技法和“史家笔法”,丰富写作素养。 教学资源 《曹刿论战》教学过程描述 1.导入新课 教学活动1 诸如历史著名的曹袁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秦晋淝水之战,这些战役都有何特点?以弱胜强 今天我们学习的齐鲁长勺之战就是这样的著名战例,现在让我们走近《左转》感受这荡气回肠的战役。 教学活动2 1.诵读感知 1) 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背景介绍,随后教师展示课件 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理解句意。 3)学生共同讨论共性问题,教师补充强调 疑难字词:弗敢加()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将鼓()之 古今异义词:肉食者鄙(),牺牲()玉帛,小大之狱(),可以()一战,再()而衰, 教学活动3 1. 梳理文章思路,巧背诵 1)按照事件发展的线索:战前(庄公迎战,曹刿询问备战,曹刿请战)----战中(曹刿参与指挥作战)-----战后(庄公问战,曹刿解释)。 2)按照人物活动线索:以曹刿活动为线索,曹刿请战---曹刿问战--曹刿参战----曹刿评战;以庄公活动为线索,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庄公作战用曹刿-----庄公战后问曹刿。 教学活动4 1. 依“论”析人悟情怀 今天我们披文入理,深层理解文章,感受人物情怀,学生筛选文章有关曹 刿语言的句子深入分析, 一论显胸怀。齐国大军压境,鲁国危在旦夕。曹刿不顾自己地位低微却为国担忧,足见其“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和抗敌御辱的胸怀。 二论显自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对王公大人有足够认识,这正好突显自己有远谋的自信风采。 三论显远见。“何以战”对战前政治条件的分析,三问三答中曹刿否定庄公前两次回答,却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这足可见曹刿的政治远见——--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四论显从容。“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曹刿阻止,随后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时“可以”这足见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 五论先韬略。解释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抓住最佳战机,解释追击缘故“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行动谨慎,考虑周到。 那么鲁庄公是咋样的人呢? 学生各抒己见,最终为:鲁的“鄙”在强齐攻击下把希望寄托在“小惠”和求神保佑上,说明他政治无能,没有看到人民的重要性说明他无知,在战斗中急于攻击,说明军事无知。鲁的“不鄙”,曹刿觐见,鲁没有一意孤行,而是虚心听取意见。作战时,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任人唯贤;战后问曹表现他不耻下问求真知。 “曹”与“鲁’犹如千里马与伯乐,没有伯乐千里马难显其能,没有明君,良臣难展其才。 教学活动5 详略得当,繁简相宜,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第一段,觐见细节一字没提,单刀直入问何以战,二段战场复杂情况及“未 可”“可以”的理由均不写,三段“公问其故”曹刿详说战略见解。这样突出“曹”的“远谋”形象,表现出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教学活动6 课文总结和拓展 《曹刿论战》一文无论是历史人物的风采,还是写法的高妙都值的我们学习,曹刿政治上的“以民为本”“从政为民”的思想仍仍是我们共产党人施政要领,用语简练而表意颇丰的写作手法更是我们学习的目标。 教学反思 一是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对课文思路的梳理,授之以法。以记叙文为例提供了多种方法,无论是时间发展顺序、任务活动顺序,还是围绕关键词梳理,都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大有裨益,如能学以致用,就会不断丰富阅读策略。载入多角度解读课文,也会让学生思路顿开。对文章质疑方法的传授,对学生的成长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是对经典文章的创新解读。本教学设计打破以人物形象为主泛泛分析课文的传统解读模式以点击关键词、扩展关键词为思路分析课文,通过曹刿五次“论”战走进人物,明确文章的要旨;通过关键词“论”提会文章剪裁组材的高妙之处。 三是课堂脉络明晰。诵读感知先有情——遵路识真巧背诵——以“论”析人语情怀——繁简相宜彰显“论”。以“读”和“论”串珠,流畅而又缜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aa70090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