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唐诗英译的意象图示探析——以送别诗为例 作者:张瑜 来源:《语文学刊》 2013年第12期 [作者简介]张瑜,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 张瑜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意象图示是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部分。在唐代,中国是最先进繁荣的国家,因此唐诗获得极高的声望。本文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中的意向图示理论出发,以送别诗为例,探讨其对唐诗英译的解释力。 [关键词]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唐诗英译;意象图示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12-0024-02 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帕尔默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提出了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帕尔默将语言和文化的三大传统分支,即博厄斯语言学、民族语义学和话语民族志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于1996年出版了《文化语言学理论构建》一书,正式构建了文化语言学的理论。1996年,Langacker&Lakoff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将“意象”和“图式”这两个概念结合成为“意象图式”。唐诗的英译也是中国学者们比较热衷的研究领域,很多人在其论文和著作中都对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笔者主要论述意向图示对唐诗英译的解释力,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更好的品味送别诗的魅力与精髓。 一、帕尔默文化语言学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是在三大传统之上发展起来的,并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帕尔默认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需要更多跨文化理解和包容的世界,因此要构建一种能够更好解释语言现象的理论,那就是文化语言学。意象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问题,在帕尔默看来,语言不过是有声音的象征符号的游戏而已,而所有的象征符号都是以意象为基础的。传统的意象概念是指人脑对事物的空间形象和大小所作的加工和描绘。帕尔默提出的文化语言学为语言学研究增加了新视角,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的出现对人类学和语言与文化的研究来说是一个量变大于质变的发展。它将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作为其核心概念,以新的视角来探析世界。随着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它一定会为语言学研究带来更多的影响。 二、意象图示理论 意象图示理论是认知语言学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基本经验,在概念域的映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意象图示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认知的经验和知识是在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赵艳芳 2001)。意象如实的形成有着一定的物质和生理基础,我们人类与外部世界不断发生联系,经过多次的反复重演,在大脑中就会形成一定的意象图示。所谓意象图示不是指具体的、丰富的图像,而是一种抽象的认知结构。当我们脑中形成了一种意象图示,下次看到类似于这种事物时,就会动用脑中的图示,对新事物进行识解。 三、文本分析 唐诗中的意象图示比比皆是,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图示,我们可以更深层次的领会诗人所要传达的感情,以诗人的视角来重新品味诗歌。本文选取李白的一首送别诗及其不同的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从而验证意象图式理论对唐诗英译的指导力及解释力。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Seeing Meng Haoran Off at Yellow Crane Tower 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Crane towers; For Yang zhou in spring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 His lessening sail is lost in the bound less blue sky; W 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 ——许渊冲 译 Seeing Meng Haoran Off from Yellow Crane At Yellow Crane Tower in the west my old friend says farewell In the mist and flowers of spring he goes downto Yangzhou; Lonely sail distant shadow, vanish in blue emptiness; All I see is the great river flowing into the far horizon. ——杨宪益,戴乃迭 译 本首诗寓离情于写景,描绘出一幅意境开阔的送别画。本诗主要包含着意象图示中的路径图示及容器图示。原诗标题中的“送”、“之”呈现出了一个路径图示,表达了出发地及目的地。许译本用的是“at”,传达的是用存在图示;杨译本用的是“from”,体现的是一种路径图示。原诗中的第一句,通过“西辞”、“下”表现了出发点以及终点,依照;了“始源——路径——终点”的模式。许译本的第一句也采用了路径图式,他通过leave for和west构造了路径图式,但是却与原文有很大不同。杨译本在分别以“At Yellow Crane Tower”和 “In the mist and flowers of spring”两个容器图式来传达了原诗中的意象背景。诗的第二部分使用了容器图式,令读者很容易在头脑中勾画出一个碧海蓝天的送别场面。在意象图式理论中,可以称之为一个容器图式。许译本的第二句中的“lost”一词印证了意象图式中的投射原则。作者的注意力先集中在sail上,直到它消失后,作者的注意力又再次回到了滚滚长江水中。 本文从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意象图示理论出发,探讨其对于唐诗翻译的解释力。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中的意象图示理论在唐诗英译被终充分应用,译者通过意象图示的指导,更好的翻译原文,传达了原作者的情感。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意象图示中的容器图示、路径图示等等,来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在这个策略的指导下,翻译会更加的精准。 【 参 考 文 献 】 [1]Lakoff. G.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mind[M].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Palmer, G. B. 1996. 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M].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3]纪玉华.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的构建思路[J].外国语,2002(2).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 [6]杨宪益,戴乃迭,译. 唐诗宋词:汉英对照[M].外文出版社,1995.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3e537cc41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