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隐公三年|公羊传:《宣公三年》原文译文

副标题:公羊传:《宣公三年》原文译文

时间:2022-03-04 13:00:0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能力训练# 导语】《公羊传》有着颇为戏剧性的命运,曾经在西汉和晚清时期两度兴盛,而中间却消沉了一千多年,几近绝迹。下面是®文档大全网分享的公羊传:《宣公三年》原文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宣公三年》原文


  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乃不郊,犹三望。其言之何?缓也。曷为不复卜?养牲养二卜,帝牲不吉,则扳樱牲而卜之。帝牲在于涤三月,于樱牲,唯具是视。郊则曷为必祭樱?王者必以其祖配。王者则曷为必以其祖配?自内出者,无匹不行。自外至者,无主不止。


  葬匡王。


  楚子伐责浑戎⑩。


  夏,楚人侵郑。


  秋,赤狄侵齐。


  宋师围曹。


  冬,十月,丙戌,郑伯兰卒@。葬郑穆公。


  【译文】


  鲁宣公三年,春季,周历正月,祭祀天的牛“之”嘴受伤了,重新占十一头牛来祭夭,这头牛死了,于是就不祭祀夭了。但仍然祭祀泰山、黄河和东海。这里说“之”是什么意思?这是表示鲁宣公祭天简慢的说法。为什么不再占十一头牛呢?因为养祭天的牛只养两头。如果祭祀天帝用的牛不吉利。就牵祭祀后樱用的牛来占卜,占卜吉利的两头牛就是祭祀天帝用的,要把它们在涤宫饲养三个月;用于祭祀后授用的牛,只要观察它们身体是否完好无缺,无病无疾就行了。祭祀天帝为什么必须同时祭祀后傻呢?祭祀天帝时天子一定要以他的先祖配享。为什么天子必须以他的先祖附祭配享呢?因为天子的先祖没有与天帝会合,祭祀时不能行礼。天帝从天而降,没有迎神的主人就不会停下来享受祭祀。为周匡王举行葬礼。


  楚子攻打责浑这支戎人。


  夏季,楚*队侵犯郑国。


  秋季,赤狄人侵犯齐国。


  宋*队围攻曹国都城。


  冬季,十月,丙戌这天,郑国国君兰去世。


  安葬郑穆公。


  扩展阅读:公羊传名句


  一,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点评:春秋时期,因宋国杀了楚国使臣,楚庄王就出兵攻打宋国,将宋国团团围住。围困日久,城内粮草断绝,只能以人肉为食。百姓不忍心杀食自己的孩子,就彼此交换孩子,杀了作为食物,再把解剖后的尸骸当柴禾烧了来做饭。这句话后来经常用于形容灾民极其悲惨的生活。


  二,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点评:君子在见人遇到危难的时候,即使对方是敌人,也会表示深切的同情,并给予无私的帮助,这不同于居高临下的赏赐,也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的本性;而小人看到别人有难的时候,反而会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


  三,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则可谓信矣。——《公羊传.僖公十年》


  点评:怎样才算有信呢?这是周朝时期,晋国大夫荀息在晋献公临死前说的话。他说,假如死去的人又活过来,而他生前所嘱托的人,一直还在坚守,一点都没有惭愧的地方,这就叫做“信”了。


  四,*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公羊传.恒公十一年》


  点评:为了保存自己而杀害别人,真正有德行的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这是自私自利,也是根深蒂固的人性之一,在面临生死选择的时候,往往很多人都会选择牺牲别人,甚至是自己的子女、亲人,以求保存自己,虽然很令人悲观,但也很现实,不然也就不会有“易子而食”的故事发生了。


  五,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公羊传.隐公七年》


  点评:这是《春秋》的写作笔法,《春秋》对尊贵的和卑贱的可以用同一个称号,不加区别;对美好的和丑恶的,也可以不加区别地用同一种文辞,表面看起来用词一样,但内里含义却是不同的,这就是微言大义。


  六,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点评:孔子作《春秋》,就是为了扭转乱世,是使社会、政治回归正道,从这方面的功能看,没有哪本书比《春秋》更合适了。


  七,内大恶讳,此其目言之何?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隐亦远矣,曷为为隐讳?隐贤而桓贱也。——《公羊传.桓公二年》


  点评:按《春秋》的写作原则,鲁国大的恶事,是应该避讳的,为什么这里又明确标注出来了呢?因为时间太久远了,各个时代说法也都有所不同。既然这么久远了,为什么还要为隐公避讳呢?因为作者认为隐公比较贤良,而桓公比较卑贱低劣。


  八,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点评:《公羊传》就是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的一部注解。什么是“元年”?就是君主摄政的第一年。什么是“春”呢?就是每年的第一个季节。“王”指的是谁?就是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再说正月呢?因为正月这个历法,就是周文王制定的。“王正月”这三个字,更是为了表示重视周朝的统一大业。


  九,《春秋》录内而略外,于外大恶书,小恶不书;于内大恶讳,小恶书。——《公羊传.隐公十年》


  点评:《春秋》这部书主要是记载鲁国的历史,所以,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有大的恶事就记载,小的恶事就不记了;对于鲁国来说,大的恶事就要避讳,小的恶事就可以记下来。


  十,《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不系乎臣子也。——《公羊传.隐公十一年》


  点评:这是介绍《春秋》的写作原则。如果君主被人杀了,而弑君的坏人没有被讨伐,那就不用记载葬礼了,因为不能为国君报仇的臣子,就算不上臣子,已经不存在君臣关系了,这个葬礼也就不作数了。


  


公羊传:《宣公三年》原文译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Tdh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