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格列佛游记》在中国的接受谈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格列佛游记》在中国的接受谈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作者:尚静 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7年第10期 【摘要】《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部杰出的游记体政治讽刺小说,在中国却几乎全部被翻译为儿童文学。本文试图通过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在中国的接受现状及接受研究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以拓宽和深化了文学翻译接受研究的视角,使我们得以走出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认识到翻译的创造性,从而关注到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关键词】《格列夫游记》 文化专向 创造性叛逆 译者主体性 一、引言 《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部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他运用讽刺影射的手法,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败和罪恶,并有力抨击了侵略战争和殖民主义的危害。但是,在中国它几乎全部被翻译为儿童文学。者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题:是什么使得这些作品在被接受的过程中产生了如此的形变? 对于此类文学翻译的接受研究大多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文学翻译的接受研究多是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进行的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接受研究,其研究的前提是外国文学在进入目的语语言文化环境时没有经历任何改变。这就需要我们从新的角度来思考文学翻译的接受。笔者试图以此为切入点探讨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二、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传统的文学翻译接受研究之所以停留在比较文学的层面上正是受到传统翻译观,即认为翻译就是语言之间的转换。二十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突破了传统的原作中心论和语言转换论,为我们带来了翻译研究的全新视角,将文学翻译纳入到译入语语境中来考察,译者的文化身份和主体性问题成为了其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人们不再认为翻译是简单的“复制”,“转换”。其中埃斯卡皮的论断可谓是击中了文学翻译的要害,他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背叛。他在《文学社会学》中说:“说翻译是背叛,那是因为它把作品至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系里(指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此处的“叛逆”源于语言的转换,基于索绪尔的语言系统论。每一种语言都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不同的系统中词与意义的参照系不同,因此,当一个系统中的文本被移植到另一个系统中,文本生命赖以生存的文化和语言环境的改变势必会导致意义的改变,即“叛逆”。“创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造性”的提法可谓是非常大胆和深刻的,它打破了传统翻译观中“创造性”的反面形象。翻译是一个打破旧的能指—所指关系进而构建新的能指—所指关系的过程,即所谓“崭新的面貌”,这一过程毫无疑问是具有创造性的,而这一创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便是译者。在谢天振看来,创造性叛逆不仅发生在狭义的翻译过程中,即语言的转换过程中,而且还发生在原作的“接受与传播”中。他在《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一文中说“通常认为,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主体仅是译者。其实不然,除译者外,读者和接受环境同样是创造性叛逆的主体。”译者作为媒介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多种表现,如个性化翻译、误译、漏译、节译、编译,转译等,如王维东的《格列佛游记》就属于编译和节译。读者作为接受主体,以他自己的方式,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其实也参与到了创造叛逆的活动中,因为只有在读者的阅读中文学才获得生命,未经阅读的文本只是未知的“存在”,需要读者的阅读达到具体化。而且在现代阐释学看来,读者的阅读实际上也是一种广义上的翻译。不同的接受环境、历史背景会影响到读者的价值观取向和接受文学的方式,不同的意识形态对译者的翻译动机、选材、策略也会形成制约,这必然会导致译作的在生成、再理解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尽管创造性叛逆具体体现在读者的接受上,但其根源在于环境,因此有必要把这种创造性叛逆与读者的创造性叛逆分开考察。”但笔者认为,接受环境不是创造性叛逆的主体,而是影响译者、读者创造性叛逆的一个制约因素。“文学翻译的动机、策略和选材等会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文学翻译的结果,也就是翻译文学,往往是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表达、宣传和再现。”这也就是说“创造性叛逆的更重要的方面还在于它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与传播所起的作用。一部作品,即使不超越它的语言文化环境,它也不可能把它的作者意图完整无误地传达给它的读者,因为每个接受者都是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去理解、接受作品的。” 三、结语 对文学翻译的创造叛逆性的认知与分析,拓宽和深化了文学翻译接受研究的视角,使我们得以走出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认识到翻译的创造性,从而关注到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2]李琴.中国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的互动关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谢天振.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J].外国语,1992(1). [4]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的确立[J].中国翻译, 2003(1). 作者简介:尚静(1989-),女,汉族,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人,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翻译理论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d91141b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