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 一、新课导入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 二、诵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三、结合教学案的【课前预习题】 1,2两题 学生提出质疑,或者字词,或者句子翻译 四、研习文本 在《伶官传序》的标题下写了几个年代: 公元908年(继晋国王位)、912年、923年、926年; 1、主人公李存勖在这几个年代里,年龄分别是多少岁? 908年是23岁、913年28岁、923年是38岁、926年是41岁。 2、这几个年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可能用课文的原句回答。 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全班齐声朗读:“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铿锵的节律中,一位胸怀大志、雄姿英发的年轻统帅形象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 28岁:“系燕王父子以组”(灭燕), 38岁:“函梁君臣之首”(亡梁),然后“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建立了后唐。 从受命到立国,经过了整整15年 补充: 庄宗宠信伶人、使朝廷上下离心 41岁:“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我请一位音色淳厚的同学,用缓缓的节奏,读他身死国灭的相关情景:“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至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同学们静思两分钟,想像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泪下日雨的悲惨情景,并和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雄武进行对照比较。 我们来思考这个问题: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然而由盛至衰,只有短短3年。这一盛一衰,它的关键是什么呢?水到渠成。“盛衰之理,岂非人事哉?”文章的论点就这样鲜明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紧接着,大家毫不费力地找到了呼应论点的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1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3、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告:祭告,祷告。 盛:装。 盛以锦囊:“以锦囊盛”的倒装。用锦绫做的袋子装着。盛,装着,动词。 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4、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三段最后两个句子。)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夜,东:名作状。夜:在夜间。// 东:向东。 ②【“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5、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 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 抑-- --或者。 本—— 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三).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 所: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的短语。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伶人才如此吗?) 五、小结 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如警钟在耳,言止而意不尽。无数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历史还将继续作出证明。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acf8cae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