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有理数的乘方教案NO:017 § 1.5.1 有理数的乘方 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重点 通过现实背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并让学生经历探索乘方的有关规律的过程. 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和表示,会进行乘方运算. 1.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表示,理解有理数乘法运算与乘方间的联系,处理好负数的乘方运算. 2.用乘方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设计说明 【活动1】如图,一正方体的棱长为4厘米, 则它的体积为 _______________ 立方厘米. 【活动2】拉面馆的师傅,用一根较粗的面条,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再捏合,再拉伸,重复几次,就把这根很粗的面条拉成了许多细的面条. 请问用一根较粗的面条拉1次,有几根面条?2次?3次?几次后,可拉出128根细面条?请思考尝试列出计算每拉一次的面条根数的算式。 请比较正方体的体积值式子:4×4×4 拉面条七次后的面条根数式子:2×2×2×2×2×2×2 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活动3】1.分小组学习,要求能结合教科书P41中的示意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下列几个概念的意义及相互关系。这样的求几个相同的因数的积的运算我们叫作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mì) a×a×a···×a=? n个a 记作: 1()3n 指数 2 底数1.由生动、有趣的问题引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和谐主动探索的环境。 2.通过计算正方体面积和拉面的实例,引出课题. 让学生真正理解乘方的定义,能和前面已学的几种运算作比较,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师生互动 探求新知 a (相同因数的个数) 幂 an 读作 “a的n次方” a看作是a的n次方的结果时, n 读作“a的n次幂” - 1 - §1.5.1有理数的乘方教案NO:017 应用新知 加深理解 巩固练习 【活动4】 (1) 2×2×2×2×2×2×2记作:______,读作______ 或__________。其中2是____,指数是___. (2) (-3)×(-3)×(-3)×(-3)×(-3)记作_____,读作________或_________。其中底数是___,指数___. 1注意:一个数可以看作是这个数的本身的一次方,如5就是5,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 例1: 1、说出下列各式的底数、指数、及其意义 32 (1) 5 ,4 44 (2)(-3), 3 2222 (3) (),33 1()3 (4) 2 例2: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 3① 2=2 ×3 ( ) 3② 2+2+2=2 ( ) 3③ 2=2×2 ×2 ( ) 【活动5】议一议 5(-4)的底数是 ,指数是 ,是 数。 5-4的底数是 ,指数是 ,是 数。 3()4_______________2 43__________________2小结: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底数一定要加上括号. 练一练 (1) (-10)×(-10) ×(-10)记作 ; (2) -10×10 ×10记作 ; 44(3) -10= ,(-10)=________; 23 (4)、=___________=__________3 23 (5)、-()=_________________ 2 【活动6】填一填: 通过例题的学习,对有理数乘方的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 2 - §1.5.1有理数的乘方教案NO:017 归纳小结 加深理解 分层作业 算式 32 底数的符号 指数是奇或偶 幂的符号 32 (-3)(-3)3 3 (-3)4 (-3)5 得出结论:①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____数; ②负数的奇次幂是 数,负数的偶次幂是___数. 例3 :计算 13(1) (-4) (4)(1)242(2) (-2) 23(3)() 3(5)(0.2)3(6)(3)4 (7)(3)5 【活动7】试用计算器算一算课本P42例2 练习P42 第1题、第2题 【活动8】知识拓展 1、 (-10)×(-10) ×10记作 . 2、设n为正整数, 2n+1 (-1)= _____ 2n (-1) = ________ 3213、计算20.528 24、a和b互为相反数,则下列各组中不互为相反数 的是( ) ab3322与 A、a和b B、a和b C、-a和-b D、 22【活动9】知识归纳 1.求n个相同的积的运算叫__ __,积的结果叫做___,相同因数的个数叫做____. 2.求乘方的方法是用_____运算 . 3.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___数;负数的奇次幂是 数,偶次 幂是___数. 作业纸 把问题再次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发现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符号规则以外的规律给予肯定,能发现越多越好,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思考的空间 让学生知道利用计算器比较简便可以计算较大的数,体会现代科技的力量。 通过小结,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 - 3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05b6869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