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走之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走之底”的特点和写法,写好含有“走之底”的字。 2.通过描红练习,把握“走之底”与其他部件的搭配规律,在书写时能够做到间架合理,字形美观。 3.通过对“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欣赏,感受行书的美。提高对书法的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耐心观察、细致分析、用心书写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走之底”的特点和写法,把握“走之底”与其他部件的搭配规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毛笔、练字纸若干、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猜字,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1.你们可以猜到这个字是什么字吗?怎么发现的? 这个字就是“近”。 2.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和“近”部首相同的一类字——走之底。出示课题。 (二)初步感知 1. 活动一:揭示“走之底” 观察第37 页的“近”字,想一想“近”是什么结构的字?“走之底”是由哪个字变化而来?含有“走之底”的字大多与什么有关?书写“近”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指导总结:“近”是半包围结构的字,部首是“走之底”。“走之底”由“辵chuò” 字变化而来。含有“走之底”的字大多与移动、行走相关。在书写时,“辶”的平捺起笔高度与被包围部分的底部大体齐平,出捺舒展有力。 2. 活动二:师范写“走之底” 边写边口述要求,请学生练习四个,反馈。 “走之底”由三个笔画构成,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点画顺锋稍向右上起笔后折笔轻顿,调整笔锋向左收笔,要写得圆润饱满。 (2)横折折撇的起笔与上点相同,轻顿后顺势往下作折弯状。横折折撇与点之间的距离较大。 (3)最后的平捺向右伸展,逆锋起笔后稍向右上倾斜,行笔至横折折撇收笔处再向右下方行笔,带有波势。出捺脚时要驻笔轻回再顺势出锋,捺脚不能上翘。“走之底”平捺的起笔要比前两个笔画起笔的位置稍往前。 教师示范时应特别让学生注意观察“走之底”第二、三两笔书写的连贯性,体会“走之底”富有动感的笔画特点。 3. 活动三:观察与发现 出示《多宝塔碑》中带有“走之底”的“道”“迁”“造”三个字。观察:三个字的“走之底”在造型上有什么异同?再指导学生感悟“走之底”与其他部件的搭配规律。 总结:“道”与“造”的“走之底”有两个点,“迁”的“走之底”有一个点。平捺都向左右伸展,收笔处的捺脚锋芒毕露。“走之底”与另外部件的搭配要做到疏密得当,穿插有致。 4.活动四:学写“走之底”的字 (1)观察三个字,写好它们的关键是什么? 近:左下包右上。“斤”收小。“走之底”的点离横折折撇稍远,横折折撇向右下斜,平捺一波三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89dbdb7ac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