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有一个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非常火爆,它的观众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激起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个节目就是由中国教育部、国家语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在这个节目中,我们体味到中化诗词的魅力,尤其是唐诗的魅力。可有一个人却说,读唐诗不必太多,十首足矣。他为什么要这么说?这十首唐诗又是哪十首,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心武的《十首足矣》 板书:十首足矣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 根据课下的预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相关情况? 初步感知 1、“十首”诗是哪十首,作者是谁? 3、作者的目的是向我们推荐这十首诗吗? 作者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课文。 品悟鉴赏 首先我们先来品读这十首唐诗。 一、听着这首诗,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无论想到的什么画面,这个画面一定是你记忆中最深刻的记忆,最能温暖你,让你感动。下面我们来思考: 1、《游子吟》为什么被列为榜首? 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诗。 作者新颖独特的理解:人生在世,犹如一场旅行,我们在追逐名利的同时,脑海中却始终有一幅幅让人感动的画面温暖着我们 那“慈母”所构成的意象便超越了狭义的生母,而象征着孕育抚养调教指引了我们个体生命的所有外在因素 我们在接受社会对我们的孕育抚养调教的同时,也情着一颗感恩的,去指引滋养他人,将这份温情传递给他人,传递给整个社会。这是《游子吟》名列榜首的原因。 二、师背诵,然后提问:这首诗为什么荣列亚军? 大众理解:如画如乐,明丽清新 作者理解:其中也蕴涵着一种温馨的人性 体现出一种人生乐趣的健康追求 这个小牧童没有害怕,没有说:“我妈说了,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而是热情指引,这在我们这个天天教育孩子别被各种骗伤害的社会,是多么的令人神往。这种无条件信任,无条件的热心帮助,和陌生人和谐相处,正是我们需要的,渴求的,这些理由,《清明》能不荣列亚军吗? 三、生齐背诵 这首诗为什么能够上榜?且被作者单独列为一段品悟? 乡土之恋,是一种最基本的人性,乡土往往决定了自己的人种属性、民族血缘、家庭谱系,乡恋之情会使我们意识到个体血脉与他人与群体的承续关系,“父老乡亲”构成了一个固定的词汇 游子在外,相同的肤色,熟悉的乡音,一样的姓氏,让人备感亲切,思乡是溶在我们骨子里的情怀,是我们血脉相承的财富,从不需要想起,也从不会忘记。低头抬头之间,便油然而生,慰藉了我们漂泊的心灵。诗中描述的这种情感,时刻陪伴着我们,这首诗又怎能不上榜呢? 四、提问生背 同样登高远望,同样看到长天浩荡,落日溶金,灿烂辉煌,却得到了不同的感悟:它们各不相同,却又相辅相成,:积极进取,珍惜年华,有所为,有所不为,进退有度。这就是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三首放在一起? 这三首诗都是写的对最卑微的生命的态度。对弱者的怜惜,对野草生命力的关注敬畏,对劳动者汗水的珍惜。对这些最卑微的生命尚且如此怜惜,关注,赞美,何况是其他的生命呢,这三首诗以一颗柔软关爱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闪耀着人性的光华。 六、作者为什么把这两首诗放一起? 美的景物和事物,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善的人情,可以感染人的品性。 这两首唐诗都表现出一种追求真善美的思想。 岁月可以苍老容颜,真善美却能洗涤灵魂,让人历经沧桑而不忘初心,在人生的路上不会迷失方向。 通过品读这十首唐诗,我们收获了哪些美好情感呢? 读诗就是读生活,读诗就是读人生。十首诗恰似一个人生历程,在人生的历程中,我们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滋养,并努力回报社会,亲情、友情、乡情与我们一路相伴,树立了积极进取,珍惜年华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关注弱者、敬畏生命、珍惜别人汗水的美好情感。却始终保留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赤子之心。 鞭挞恶行: 尽管十首唐诗所蕴涵的美好情怀滋养着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的善良灵魂,可当今社会反人类良知的恶行却未绝迹。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丑恶现象? 上面哪首诗会对他们的情感产生教化陶冶作用呢?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十首唐诗所蕴涵的精华具有让人抑止私欲,善待父母,清正廉明,消弥暴行,净化灵魂的作用,现在作者说“十首足矣”的理由就水到渠成了。 读最后一段,回答: 1、作者为什么说“十首足矣” ? 2、作者发出了什么呼吁? 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表达了作者对诗中所表现的美好人性与和谐社会的渴望。 现在我们来理一下作者的行文思路: 板书 作者首先对每首唐诗进行抄录,再进行品悟:从大众理解讲到自己的新颖理解;然后列举恶行进行鞭挞,从而宏扬十首唐诗所蕴涵的人性美,最后发出呼吁,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 的内容。 启迪深入: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仅仅是向我们推荐这十首唐诗? • 鞭挞丧失人性的恶行,讴歌文明精华,宏扬纯真人性。 • 呼唤人类良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洗涤人类灵魂上的“厚尘积垢”; • 我们可能发现一个问题,这些诗没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也不是“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c5ec11e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