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少年时许渊冲概括 许渊冲的一生,从不负少年 说起许渊冲,可能很多年轻人想到的是他几张刷屏的照片,无论是《朗读者》上朗读他翻译的林徽因的《别丢掉》,还是《开课啦》上董卿的一跪激起的网络好奇,都跟大众传媒分不开的。 但其实许渊冲很早就成名了,而且一生经历特别传奇、特别励志,也特别有代表性。 1938年,他17岁就考上了当时最著名的大学——西南联大,老师都是近现代史上的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宿大家,比如钱锺书、陈寅恪、朱自清、闻一多等,同窗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著名文学家汪曾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等;1948年,他27岁前往法国留学;1951年,他30岁回国,开始翻译事业,此后陆续翻译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古典名著,享誉国内外,被称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西南联大1940年学生名册(节选)其中包含许渊冲的名字 许渊冲,1942年摄 许渊冲的翻译 1999年,许渊冲78岁,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2010年,许渊冲89岁,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许渊冲93岁,问鼎翻译界的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也是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从许渊冲的经历可以看出,许渊冲的一生的传奇,与读书紧密相关,与翻译紧密相关,也与他的不懈追求紧密相关。在某种程度上,了解他的读书求学,也可以窥见他的一生和传奇。 今年出版的许渊冲的《不负少年时:我的求学生涯》就是专门从读书求学的角度去记录他的。这本书是许渊冲对自己求学生涯的回忆。全书共四部分,分别是“少年读书”“青年求学”“联大往事”“译坛逐梦”,不但讲述了他从少年到青年的转辗求学经历,而且记录了他留学巴黎深造,及毕业后的译坛逐梦。许渊冲的辗转求学路,是当时青年学子奋发读书的缩影。从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代人的精神和风骨,他们在战火纷飞中读书,在危难中延续着传统,步履不停地追求新知。 西南联大参军校友在大观楼,1944年摄 《不负少年时》有大量关于求学读书的故事,其中西南联大读书部分,尤为精彩,详细记录了钱锺书、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等人的讲课,比如讲闻一多讲《诗经》和唐诗,朱自清讲《古诗十九首》,都对许渊冲产生了极大影响。 翻译的前提是对原文字有深刻的理解,这样翻译的东西,传达的不仅仅是原文本的意义,还有原文本的情致。许渊冲在书中说,后来他翻译的时候,不但存义,而且存音。 书里面有许渊冲翻译的思维和文字,比如李白的《秋浦歌》,非常优美,有古典诗词的韵味: Long, long is my whitening hair;(白发三千丈) Long, long is it laden with care.(缘愁似个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ddb505121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