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中的汉字文化 摘要:中国与日本自古以来就有着一衣带水,割舍不断的联系。汉字源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成为日本文字的主要构成部分,决定了两国文字之间根深蒂固的必然联系。本文主要探讨日文中的汉字所具有的特点,与中国汉字相比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中国汉字与日本文字之间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日文,中国文化,汉字文化,现代汉语 都说中国和日本的关系一衣带水,源深流长,无论是建筑上的亭台楼阁,还是生活中的茶道文化,无不被深深打下了中国文化的印记。日本与中国在文字上的互通,更是生动地说明了什么叫“一衣带水”,什么是“渊深流长”。 2008年5月,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访问日本的时候,奈良县是其中的一站。中央电视台记者手持话筒,采访奈良县知事荒井正吾先生,请他谈中日友谊。荒井正吾指着话筒上的“中央电视台”这五个汉字,即兴发挥说:“每一个日本人都认识‘中央电视台’这五个字——我想,这一点就生动地表明日中两国的友谊源远流长。” 中国的汉字传入日本,始于一千多年前。那时候日本派遣了许多“遣唐使”、“遣隋使”前来中国,回国时把中国的汉字也带到日本。从此,日本开始了用文字记录语言。最初,日本官方正式的文章用的都是汉字,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多方引进西方文化,曾经进行文字改革,打算全部取消日文中的汉字,以假名全面取代汉字,在当时叫做“脱汉运动”。这么一来造成了混乱,重义词太多,不得不叫停“脱汉运动”,中止了文字改革,仍然在日文中保留两千多个汉字。1981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公布了《常用汉字表》,规范了日本中使用的汉字。《常用汉字表》“收录了法令、公文书、报纸、杂志、广播等日常社会生活场合所应使用的、在效率和普遍程度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准的汉字,作为书写易解文章的汉字使用标准”,常用汉字总共为1945字,比1946年的规定有所增加。 汉字的输入填补了日本文字历史上的空白,同时从内容形式、方法内涵上,也丰富了日语语言的表达。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日本人在使用汉字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汉字的内涵,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汉字表达。 日文中的古汉语印记 因为日语中的汉字是从一千多年前就开始传入的,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汉语的影子。 我们知道,在古汉语中“走”是“跑”的意思。比如在《战国策 燕策三》中,“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这里的“走”就是“跑,逃跑”的意思。在日语中“走”同样是“跑”的意思,“歩”才表示“走”的意思。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谢”字。在古汉语中,“谢”是“道歉,认错”的意思。在《史记 项羽本纪》中所记叙的,“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这里的“谢”便是“道歉,认错”的意思。日语中的“谢”也同样是“道歉,认错”的意思,而不是现代汉语中的谢谢。如果想要表示“谢谢”的意思应该写作“感谢”。 日文中还有很多词看起来具有倒装的意味。比如“绍介”一词其实就是“介绍”的意思。洗手也不写作“洗手”而是写作“手洗”。 这些已经被我们抛弃的汉字用法在日语中得以体现,让我们倍感亲切。 像谜语一样的日文汉字 日文中有许多有汉字组成的名词,一眼看上去很奇怪,要仔细想想才知道它所表达的意思,那种隐晦的表达就像是在猜谜语一样。 比如“足袋”一词,“足”便是“脚”,套在脚上的袋子当然就是袜子了。 还有像“自動車”一词,可以自己动的车,所以是“汽车”的意思。“携带电话”一词就很好理解了,“可以随身携带的电话”,那就是指“手机”了。更难猜一点的,像“横断步道”一词,可以解释为“横在马路中间供人们步行通过的通道”,所以是“人行横道”的意思。”。“米国”,就是“美国”。自行车写作“自転車”。 “水死”就是“溺死”。“卵焼”指的是“炒蛋”。 汉字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意思,为汉字的研究增添了不少趣味。 日文中让人费解的汉字 日文中有一些汉字,如果以中国的习惯去猜测的话可能是会闹出笑话的。 一个日本人交了个中国笔友,笔谈着告别的时候,他写道:“请常给我来‘手纸’”,让不知道日语中“手纸”是信的中国朋友大惊道:“哎?日本连手纸也没有吗!”再举一个例子,一个不懂中文的日本人到了中国的电影院,见墙上写着“请勿喧哗”于是他赶紧走了,因为“喧哗”在日语中是吵架、打架的意思,这种是非之地当然是不宜久留的。 还有一些词虽然写成汉字和中国的一样,意思却相去甚远。比如“切手”这一个看起来非常血腥恐怖的词,让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它是“邮票”的意思。“同僚”一词一听就让人觉得是一个带有贬义的词,在日语中却单纯只有“同事”的意思。在日本,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主人”,而丈夫对别人提起自己的妻子时却称她为“配菜”,可见以前男女的社会地位有多么的不平等。相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留守”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留守儿童”的那个“留守”,而刚好相反是“不在家”的意思。“泥棒”是“小偷”,“人参”是“胡萝卜”。“烧饼”可跟饼一点关系都没有,那是“吃醋”的意思。下面这些词就更猜不透是什么意思了。“怪我”是“受伤”,“我慢”昰“忍受”,“迷惑”是“麻烦”。 这样的差异也许是和当时一些方言的传入有关,特别是江浙,两广一带的方言有关。这也体现出了汉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差异。 日本人的首创精神 日文中有一小部分的汉字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日本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在中国的字典里是没有收录的。不过这些汉字是很容易根据造字方法推断出它的意思的。下面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来说明。比如“畑” 字,可以把它拆分成“火”和“田”。很容易可以联想到“水田”,与水田相对的是旱地,所以可以推断出“畑”是旱地的意思。“ ”一字可以“看成被风吹起的布”,所以指的是“风筝”。还有“辻”字,可以分为“走之底”和“十”字。“可以走的十”就是“十字路口”了。光是用一个字就可以如此形象的表达出这个词的意思,让人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造字能力。另外还有“ 峠”指山口、鞍部;“躾”指教养,内在美;“雫”指水滴。 日文汉字的逆输入 自古以来,多半是日本从中国学到汉字文化,而如今中国在学习和引进日本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等的同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日本的语言文化带入了中国。在中文报刊广告上经常会见到“日本料理、新发卖、景气、公害、新干线、宅急便”等词语。还有中文常见的“理发、公园、银行、哲学、宪法”等词语都是由日本人创造的。在街头巷尾的店铺也经常可以看到像“寿司,刺身(生鱼片),天妇罗(炸虾),章鱼焼”这些从日本传入的词。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旺旺仙贝”中的“仙贝”一词也是由日本人创造的,原意是“脆饼”的意思。仔细一看包装袋,原来“旺旺食品”是中日合作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还用古汉语中某些现成语词经过改造,去意译欧美语词或表达日本自创的概念。这些词再回到中国,就犹如游子归故里一般,是词汇中的“回归词”。如:“革命”一词就是日本人在翻译英文“revolution”一词时,借用《易经》中“汤武革命”一词衍变而成的;“生产”一词,日本人意译英语“production”时,是借用《史记•高祖本纪》中高祖“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中的“生产”一词衍变而成的等等。 日语对汉语的影响,其实就是日本人利用汉语的特点,运用汉字,以汉语(或古汉语)为文化基础,对汉字进行反吸收、反归纳、与反总结的结果。 日文中的汉字不但体现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融入了日本文化的精髓。日文中的汉字,是中日两国文化的缩影,更是两国长久以来友好往来的见证。汉字中沉淀了两国文化的精粹,值得人们去仔细研究,深入探讨。 参考资料: 《中日交流 标准日本语》 《论汉字在日语中的影响与作用》 《日文中的汉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b5ca608f12d2af90242e6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