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解构主义视角下分析《论语》译本的翻译——以阿瑟·戴维·韦利和辜鸿铭的英译本为例

时间:2023-05-11 06:25: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本雅明解构主义视角下分析《论语》译本的翻译——以阿

·戴维·韦利和辜鸿铭的英译本为例

摘要:近年来,许多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视角对《论语》的英译本进行研究。本

文以阿瑟·韦利和辜鸿铭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本雅明解构主义为视角,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两位译者翻译的异同及其原因。 关键词:《论语》;解构主义;比较研究

一、本雅明解构主义翻译观概述 瓦尔特·本雅明是德国著名的作家,哲学家,翻译家,他发表的《译者的任务》从此奠定了他在翻译界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在这篇文章中,本雅明通过对翻译的本质,原作和译作的关系,纯语言,等问题的讨论阐明了自己的翻译观。 (一)翻译的本质

根据本雅明的观点,把追求与原作相似视为终极本质任何翻译都是不可能的。翻译的本质是揭示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由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不断转换,从而在不同的语言交流中对语言进行检测,并不断向纯语言靠近。 (二)纯语言

本雅明认为,翻译是借助语言间表达含义上的相似性来显示语言间的亲缘性,这种相似性就是纯语言 (三)原作和译作的关系

本雅明认为,可译性是原作与译作连接起来的可能,译作是原作的后起之生命,在原文语言成熟过程与其自身语言分娩阵痛中产生,并延续了原作的生命。 二、阿瑟·韦利和辜鸿铭两个译本的比较 (一)语意层面

本雅明认为,翻译并不是对原作内容和意义上的转换,而是转换原作的精神思想。在《论语》中,有很多如今很少使用甚至许多中国读者都很陌生的词语,如果在翻译过程中仅仅是字对字的翻译,显然不妥,还要将《论语》所要表达的思想传达出来,这就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了困难。因此,有必要提供特定的条件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含义。从这个方面来说,这些词语的信息层面比语言形式要重要得多,通常情况下采取的翻译方法是保留原文的信息。请看下例: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韦利译本: The Master saidA horn-gourd that is neither horn nor gourd! A pretty horn-gourd indeeda pretty horn-gourd indeed.

辜鸿铭译本:Confucius was once heard to exclaim. “ A goblet that is not globular: why call it a goblet; why call it a goblet?”

这句话的重点在于如何翻译这个字。我们知道,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这是汉字独一无二的特征。据此,韦利把字分成两个部分horn)和gourd)来进行翻译。这样就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了原字的意思。这样,译者不仅忠实于原文,而且也满足了读者的期望。相反,辜鸿铭的译本改变了horn-gourd)这个形象。在他看来,中国人并不熟悉 “horn-gourd” 这个词,更别提外国人了。因此辜的译本用了外国人熟悉的“goblet”代替“horn-gourd”

根据本雅明的观点,在作为整体的每一种语言中,所指的事物都是同一个。然而,这同一种事物却不是单独一种语言所能表达的,而只能借助语言间相互补


充的总体意念:纯语言。外语中的所有个体因素——词语,句子,联想——是相互除的,但这些语言的意念却是互补的(283)。在翻译字时,韦利翻译为“horn-gourd”,而辜鸿铭翻译为“goblet”,韦利译的“horn-gourd”和辜鸿铭翻译的“goblet”两者意指的东西是一样的,只是意指的方式有所差别。 (二)句法层面

英汉句子结构具有明显差异,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英汉句子在句法层面上往往很难兼容,因此,汉译英必须采用增删重组的方法。例如: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韦利译本:Master You said“Those who in private life behave well towards their parents and elder-brothersin public life seldom show a disposition to resist the authority of their superiors. And for such men starting a revolutionno instance of it has ever occurred.

辜鸿铭译本:A disciple of Confucius remarked“A man who is a good son and a good citizen will seldom be found to be a man disposed to quarrel with those in

authority over him; and men who are not disposed to quarrel with those in authority will never be found to disturb the peace and order of the State.

原文句子定语长而复杂,如果直接译成英语的定语,显然不妥。因此,译者就需要作出调整,重组句子结构。韦利的译本将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译为定语从句,第二部分译成句子的谓语,这样就避免了原文定语的信息拥挤。辜鸿铭也是完全没有按照原文的句子结构来翻译,而是根据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重新整合句子结构,然后再按照英语的行文结构,翻译出符合英语句子习惯的英文。

本雅明认为,真正好的翻译是通过句法的直接转换实现的,两位译者在处理中英文句子结构差异的时候都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了具体的措施,比如重组句子结构。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本雅明解构主义思想内容的阐述,并论述了两位译者在翻译《论语》中体现出来的解构主义精神,从而为以后的译者翻译《论语》及其中华典籍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本雅明文选》[C]陈永国,马海良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陈延琼,现就读于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ca546f8aa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46.html